- A+
所属分类:IT认证
(1)【◆题库问题◆】:[单选] 社长、主编和副主编三人轮流主持每周一的编辑部发稿会。某年(非闰年)1月6日的发稿会由社长主持,问当年副主编第12次主持发稿会是在哪一天?
A.9月8日
B.9月9日
C.9月1日
D.9月2日
A.9月8日
B.9月9日
C.9月1日
D.9月2日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主持发稿会的顺序为社长、主编、副主编,每周轮换一次,故一个轮换周期为三周,副主编第十二次主持,应为第十二个周期的第三周,即第36周,中间间隔35周,即副主编主持第二次所需时间为35×7=245天。选项均为9月,先算至8月31日。从1月6起,到8月31日,共有25+28+31+30+31+30+31+31=237天,故9月还需要245-237=8天。故正确答案为A。
(2)【◆题库问题◆】:[单选] 千万不能因为近期物价有所回落,就减少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注。要保证农产品价格不涨,功夫恰恰要下在其价格最低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据此,可以推断:
A.如果农民退出生产,农产品价格就不能保持稳定
B.只有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只要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就能保证农民不退出生产
D.只有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最有效
A.如果农民退出生产,农产品价格就不能保持稳定
B.只有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只要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就能保证农民不退出生产
D.只有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最有效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第一句说明不能因为近期物价有所回落,就减少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注;第二句说明保证农产品价格不涨⇒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下功夫;第三句说明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农民退出生产。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判断选项的正确。A项:农民退出生产⇒-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正是第一步中第三句的“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农民退出生产”的逆否规则,因此A中说法可以推出;B项: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退出生产,由题干可知,两者之间不存在推导关系,因此B中说法无法推出;C项: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农民退出生产,题干并未涉及两者间的关系,因此C中说法无法推出;D项:只有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最有效”,说法过于绝对,题干并未涉及,属无关选项,因此D中说法无法推出。故正确答案为A。
(3)【◆题库问题◆】:[单选] 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资料分析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可知,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4)【◆题库问题◆】:[单选] 药品招标制度本应是对平抑药价起到______的作用,但在“芦苇片事件”中,我们看到,它对推高药价起到了______的作用。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约束监管 推波助澜
B.控制打压 助纣为虐
C.调控监督 出尔反尔
D.监督操纵 适得其反
A.约束监管 推波助澜
B.控制打压 助纣为虐
C.调控监督 出尔反尔
D.监督操纵 适得其反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从第二空入手,“但”表转折,“平抑药价”和“推高药价”构成语义相反,横线处表达的意思为药品招标制度帮助了药价的提升。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用来形容药品招标制度在“芦苇片事件”中对推高物价起到的作用很合适。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主语一般为人;“出尔反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适得其反”是指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B.C.D三项均不符合语境。第一空验证,“约束监管”填入横线表意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
(5)【◆题库问题◆】:[单选] 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出台,犹如辞旧迎新的元旦钟声,给寂静的田野带去了春的气息,给_____的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袤
B.广阔
C.广泛
D.广博
A.广袤
B.广阔
C.广泛
D.广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及搭配。此题选项中四个词虽字形相近,但词义及搭配内容有很大差别。广泛指范围大、涉及面广,常与知识面、范围搭配;广博指宽广博大,常与学识、胸怀搭配,很明显都无法与文段中的乡村搭配,故排除C.D两项。此题A.B两项较难区分。广袤与广阔的语义重叠程度较高,均指广大、开阔,其差别在于广袤特指土地面积之大、之广,常与国土、乡村、天空等具体事物搭配,广阔意指广大开阔,常与天地、视野等抽象名词搭配。故正确答案为A。
(6)【◆题库问题◆】:[单选] 在人与自然的认识上,与西方“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哲学思考接近同一时期的东方思想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天人感应
D.形灭神灭
A.存天理,灭人欲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天人感应
D.形灭神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泰勒斯(约前624年一约前546年),又译为泰利斯.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冢,米利部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E第—个有名字督下来的哲学家.“存天理灭人欹刀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看。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乐记》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汉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是儒家谈乐的言论综合起来,编辑成的—部著作。它的原作看.应当是先秦儒看.它的编辑者则是汉初儒者.汉朝(前202年-220年)l故A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论语子罕篇》,:本篇共包括3 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 75年一公元前2二1年。故B选项错误;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起源很早,散见于先秦古籍之中.先秦时期(公元前2l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故C选项正确;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指形体、肉俸.砷指精神、灵魂。作为哲学范畴的形砷关系;可追溯到《管子》—书.《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175~前2二l讨代至秦汉时期,故D选项错误.
(7)【◆题库问题◆】:[单选] 甲乙两个水池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但排水口径不同,将两个装满水的水池内的水匀速排空分别需要2小时和3小时,早晨5点半两个装满水的水池同时开始排水,到什么时候乙水池中剩余的水量正好是甲水池剩余水量的2倍?
A.6点半
B.7点半
C.8点
D.7点
A.6点半
B.7点半
C.8点
D.7点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
A.低于1万亿元
B.在1~1.5万亿元之间
C.在1.5~2万亿元之间
D.高于2亿元
A.低于1万亿元
B.在1~1.5万亿元之间
C.在1.5~2万亿元之间
D.高于2亿元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估算。18+22+27+30+39=136,所以答案选B项
(9)【◆题库问题◆】:[单选] 在某图书馆中,涉及民国时期的历史书均只存放于第二层的专业书库中,外文类的典藏书籍均只存放于第三层的珍本阅览室中,小林周末到该图书馆借了一本外文类历史书。由此可以推出小林借的书是:
A.是珍本书
B.不是珍本书
C.是涉及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
D.不是涉及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
A.是珍本书
B.不是珍本书
C.是涉及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
D.不是涉及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先翻译题干(1)民国且历史→二层专业书库;(2)外文且典藏→三层珍本。从题干已知条件推不出任何确定结论,因此此题采用代入法。假设A项正确,小林借的是珍本书,对于(2)是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是不确定项。假设B项正确,小林借的不是珍本书,对于(2)是否后,否后必否前,—三层珍本→—外文或—典藏,题干说他借的是外文书,但是不是典藏书不知道,因此也得不出必然结论。假设C项正确,是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那么那说明这本书是民国历史书,也是外文典藏书,就把翻译后的表达式的(1)(2)的前件都肯定了,肯前必肯后,得到的是小林借书既是只能在二层又是只能在三层,矛盾。因此小林借的肯定不是民国时期的典藏书籍,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10)【◆题库问题◆】:[单选] 平均每个项目投入经费高于所有项目平均水平的领域有多少个?()2009年,我国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新立和在研项目共547项,其中新立项目123项,在研项目424项。国家财政共投入26亿元。
A.3
B.4
C.5
D.6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项目经费占所有研究经费的比重高于项目总数占所有项目总数的比重的领域,其平均每个项目投入经费高于所有项目平均水平,观察表格可知,共有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材料、量子调控研究6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