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概括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前后三十年的腐朽堕落历史,这么长的时间在剧本中都浓缩在()的时间内,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

  • A+
(1)【◆题库问题◆】:[单选] 《雷雨》概括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前后三十年的腐朽堕落历史,这么长的时间在剧本中都浓缩在()的时间内,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夫
A.一天
B.不到一天
C.一天半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单选] 成仿吾是哪个新文学社团的成员()。
A.新月社
B.沉钟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填空题] 诗集《扬鞭集》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刘半农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别了,哥哥》一诗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诗人告别哥哥,实质上是向剥削压迫阶级告别,抒发了诗人叛离本阶级自觉地加入无产阶级行列,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是一篇无产阶级的正气歌。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沙汀长篇小说“三记”指的是()。

【◆参考答案◆】:《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等刊物。

【◆参考答案◆】:拓荒者,萌芽月刊,巴金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大众文艺……)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使自由体的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1、实践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主张,因而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诗的格式。它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2、雄奇壮丽的风格。《女神》虽有像《霁月》、《雪朝》、《晨兴》等冲淡秀丽风格的诗,但最能代表《女神》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还是其雄奇、壮丽的诗及所显示的风格。这种雄奇、壮丽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重大、雄奇的题材(如《凤凰涅槃》),热烈奔放的爱憎情感(如《晨安》等),鲜明深邃的主题,奇特伟岸的形象(如《天狗》等),广阔生动的意境。从形式上看,奇诡的象征技巧,极度夸张的手法,雄浑奔放的节奏,跳跃自由的句式,色彩瑰丽的语言。3、自由的形式、多样的体裁。《女神》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在诗的形式上所主张的"绝端的自由"。诗句长短随抒情而定不拘格套;节奏的快慢强弱依境界而设,自由奔放。在体裁方面,《女神》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和诗剧等多种形式。在诗剧中,既有韵体诗(如《女神之再生》),又有散文诗体(如《湘累》),也有韵散结合体(如《棠棣之花》)。丰富多样的体裁恰好满足了诗人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内容,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多样神采。

(9)【◆题库问题◆】:[填空题] 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反对顽固保守,主张学习西方,他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

【◆参考答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评赵树理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赵树理着力描写农民,创作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艺术上能照顾农民欣赏习惯,把“写农民能看得懂听得懂”奉为创作信条。赵树理在解决作家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赵树理的创作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