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出世间
【◆参考答案◆】:很多初学佛的人,都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幻想,有的甚至执着事相物相,以为出世间是在我们生活其中的物世界以外的另一个物世界。楼台殿阁,祥云缭绕,荷花遍地,不知道这些美好的辞句,是人们对于出世间的赞叹词。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离奇幻想,实在是他们旧习气使然,仍是妄想太重。即使是我们常说的世间,实际上也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物世界,而是指凡夫凡心凡行的那种境。由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已经是由凡夫凡心凡行充塞的世界,所以我们也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称作世间。现在不难明白,出世间在哪里?就在凡夫凡心凡行外面。出世间离我们远不远?说远也不远,就在我们的胡思乱想外边;说近也不近,我们的胡思乱想总是无边无际。出世间就在我们心中,世间亦在我们心中。超凡入圣,出世入世,都在我们心中。凡人圣人之别,不区别在外形相貌上,千万不要以为学佛成圣就怎么啦,就住大雄宝殿,坐莲花台,香烟缭绕,万人叩拜,或者形容相貌就变得稀奇古怪,挺吓唬人,这些都是想邪了。凡圣之别,只是一心之别,一念之别。别什么?凡人心乱,圣人心定。凡人做什么都心乱,想这想那,睡觉时心还乱,七梦八梦,打起坐来心更乱。而圣人内心干静得很,不管他手头上活多忙,从日出忙到日落,但他的内心始终不乱。佛经上所谓"涅?寂静",并不是指木头人一样死气沉沉,而是指圣人内心已没有俗人那种乱哄哄、杂七杂八的东西。所以古代禅师也说,开悟成佛,"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就是说,开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心变了,他的行为变了。他对世间一切事物都看穿了,做人非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清二楚,他从世俗的日常烦恼困苦纠缠中解脱出来了。仅此而已,非常平常,这就是学佛成佛对于人生的益处。很多人都被佛吓住了,就象被当官的吓住了一样。这就错了。实际上对当官的也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有心去奋斗,谁都可以当上官,成佛也一样,发心去成佛,也不会成不了佛的。归根到底说起来,是发心不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任何事都成就不了,不要说成佛。学佛成佛难不难?对于不发心,或发心不够的人来说,当然难,就象考大学,对于不读书,或读书不用功的人,当然很难,但对于读书用心的人来说,考大学就不难,不是很多人都上了大学吗!学佛也一样。成佛又不是成给人家看的。有人总以为成佛是奇迹,而不理解成佛本是平常事。在他们眼里,成佛么,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有三十二相呀,有八十种好呀,或者肉身不烂呀,有多少多少舍利呀,真是执迷不悟的妄想!即身成佛是人生境界上的成就。所以我们学佛一定不要著相,著相是妄想的表现。修净土也一样,所谓净土,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一个净土的物世界,不是这回事。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心净就是净土。我们所构想的一切佛国佛土,全在我们心中。万法唯心。我们平时说庄严佛土,并不是说哪儿有一个象花园一样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浇花植树,而是说让我们清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上每个人内心清净,那就是人间净土。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分别如何对治?
【◆参考答案◆】: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时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不可四处分散。否则,如同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怕连一句法义也不会听清。此过会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于所闻法義仅一知半解或敷衍没铭记于心,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如此就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此过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法时,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所谓的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变成非法,如同有毒碗中注入甘露一样。此过会障碍修慧。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对治:(1)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2)在上师传法时,大家当以难得之心,将每一字、每一句牢记于心。(3)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正知正念的毛巾好好清洗、好好擦拭。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定。如果随喜的对境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别。对上等者——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因此,真心随喜他人的善举,所获的功德也不能一概而论。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藏传佛教以何宗见解为主?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较全面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四大学派的传统。虽然在信仰领域的主导思想是中观见,但不是清一色的应成中观见。佛教前弘期的静命和莲花戒都是顺瑜伽中观的主要论师,他们所传中观属自续中观,其中某些见解接近于唯识,故称"顺瑜伽中观";后弘期阿底峡尊者和萨迦五祖、噶举派开祖玛尔巴、米拉日巴等属于藏地早期应成中观派;后来,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精研佛理四十多年,继承和发扬了应成中观之学,写出了《辩了义不了义论》、《中观论大疏理海论》、《入中论大疏显理论》、《菩提道次第•胜观品》等旷世大作,将中观应成见发挥到了极致。但作为学问,藏传佛教从来不排斥什么,对大小乘各家学说都兼收并蓄。作为必修的五部大论中,《因明论》中既有经部的思想,也有唯识思想,佛教因明奠基人陈那、法称被归入唯识论师之列。《般若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无著、世亲、圣解脱军、狮子贤一系的顺瑜伽自续中观,《中观学》宗龙树六论和月称诸论,《俱舍论》属小乘经部理论。《律学》以小乘一切有部见为主。学什么《论》,就顺应什么观点,并不是一律用中观见解释一切经论。唯识虽非藏传佛教的主导思想,但作为弥勒、无著、世亲一系学统,藏传佛教也同样在研究继承发扬。
(5)【◆题库问题◆】:[单选] 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的是()
A.阿难
B.富楼那
C.阿难陀。
A.阿难
B.富楼那
C.阿难陀。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单选] 四圣谛包括()
A.苦谛、集谛
B.灭谛、道谛
C.以上皆是。
A.苦谛、集谛
B.灭谛、道谛
C.以上皆是。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执著?
【◆参考答案◆】: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认真了,经常想着不放,甚至几十年都忘不了。什么利、什么害、什么得、什么失、什么荣、什么辱,都是太认真的原因。所以说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这些不平是执著造成的。菩萨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一定的对象、原因),菩萨的智慧是无相智慧。人的慈悲是有对象的,爱子女,爱亲人,恨仇人,都有一定的对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佛家讲的就是无缘慈悲,不讲原因,这是三种慈悲中的最高慈悲,没有局限性。有缘就是有局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坏的、亲的、远的,这就有缘了,有界限了。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一遍使
【◆参考答案◆】: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些亲友本来相处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闹许多是非,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平常你是怎么训练的?
【◆参考答案◆】:应该想"思此乃缘生",将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后"受之甘如饴"。既然嗔害等法是缘起生,那就找不到该嗔怨的主体,进而息灭嗔恨。然后进一步去观察,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往昔恶业果报的成熟,现在以此能消宿业,何乐而不为呢?还可以去想,这是自己善业的感召而现,以此能消除自己骄慢,增强自己的出离心、悲愍心,能迅速成就安忍波罗蜜多等,这样难得的修法机缘,理应去欣然接受。在没有遇到违缘时,平时自己应该有所准备:"今天若有人无缘无故来害我、毁谤我,对我进行殴打摧残,那我怎么样对待?"这个问题要经常思维,让自己有心理准备,这样即使真正遇到对境,那时候也可以坦然面对了。否则,如果什么准备都没有,一爆发则很难以控制。
(10)【◆题库问题◆】:[单选] 何谓随喜功德?()
A.顺从众生的心意,为众生服务
B.见到众生做善事,内心感到欢喜
C.以许多珍贵的物品供养佛陀和十方菩萨。
A.顺从众生的心意,为众生服务
B.见到众生做善事,内心感到欢喜
C.以许多珍贵的物品供养佛陀和十方菩萨。
【◆参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