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口钱
【◆参考答案◆】:
亦称口赋,秦代已有口赋之名。董说《七国考》引《大事记》:"渭水不洗口赋起。"或为人头税的泛称。汉代则专指儿童人口税。据《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又据《汉书•贡禹传》,武帝时"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今人或说口赋起征年龄本为七岁,武帝时始提前至三岁。一说起征年龄本为三岁,元帝采纳贡禹建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东汉末,政治黑暗,口赋或自一岁起征,至"民多不举子",口赋负担至此最重。
亦称口赋,秦代已有口赋之名。董说《七国考》引《大事记》:"渭水不洗口赋起。"或为人头税的泛称。汉代则专指儿童人口税。据《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又据《汉书•贡禹传》,武帝时"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今人或说口赋起征年龄本为七岁,武帝时始提前至三岁。一说起征年龄本为三岁,元帝采纳贡禹建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东汉末,政治黑暗,口赋或自一岁起征,至"民多不举子",口赋负担至此最重。
(2)【◆题库问题◆】:[填空题] 9世纪以后,蒙古常与其他北方部落一起被泛称为()。
【◆参考答案◆】:鞑靼
(3)【◆题库问题◆】:[多选] 儒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在()几个方面。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参考答案◆】:B, C, D
(4)【◆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德宗、顺宗时期朝廷与藩镇的斗争。
【◆参考答案◆】:
(1)德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同藩镇进行了斗争。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德宗不承认其子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与魏博、淄清、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发动"四镇之乱",德宗早有准备迅速平定。不久成德王武俊又与魏博、淄清、卢龙、淮西节度使叛乱,德宗镇压失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德宗发生矛盾。德宗依靠李才收回长安。此后德宗对藩镇有采取姑息政策。
(2)元和元年,宪宗平定了西川节度使的武装叛乱,元和七年魏博、幽州、成德河北三镇一时归附。元和九年,宪宗派李愬讨伐淮西节度使,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后朝廷又平息了淄清李师道的叛乱,宪宗又采用分割强大的藩镇来削弱藩镇,收到了积极效果。
(1)德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同藩镇进行了斗争。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德宗不承认其子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与魏博、淄清、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发动"四镇之乱",德宗早有准备迅速平定。不久成德王武俊又与魏博、淄清、卢龙、淮西节度使叛乱,德宗镇压失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德宗发生矛盾。德宗依靠李才收回长安。此后德宗对藩镇有采取姑息政策。
(2)元和元年,宪宗平定了西川节度使的武装叛乱,元和七年魏博、幽州、成德河北三镇一时归附。元和九年,宪宗派李愬讨伐淮西节度使,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后朝廷又平息了淄清李师道的叛乱,宪宗又采用分割强大的藩镇来削弱藩镇,收到了积极效果。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两税法
【◆参考答案◆】:
唐后期主要税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破坏,居民大量流移死亡,户籍紊乱,租庸调无法征收。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主持改变旧税制度,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实施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主要内容为: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②不分主、客,一律按当时居住地为准,加纳赋税。③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④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收,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量出制入,全国无统一税率。自此,国家对百姓的征敛重点由税丁转向税产,这一变化影响国家的诸多经济政策,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新丈量土地而轻视核查户口等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税收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生活有积极作用。户税以钱定数,而货币流通量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不断加重。一些小的附加税并未包括其中,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而两税法下土地买卖合法,兼并加剧,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只有逃亡,或沦为佃户、庄客。此后,宋、元、名历代田赋均为夏秋两季征收,亦沿称两税,但具体内容则有不同。一条鞭法推行后,不再用两税名称。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它承认田土自由转移与庶民阶层的分化,课征基准转为户的贫富,确立纳税货币化的税制。定量出为入的赋制,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
唐后期主要税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破坏,居民大量流移死亡,户籍紊乱,租庸调无法征收。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主持改变旧税制度,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实施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主要内容为: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②不分主、客,一律按当时居住地为准,加纳赋税。③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④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收,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量出制入,全国无统一税率。自此,国家对百姓的征敛重点由税丁转向税产,这一变化影响国家的诸多经济政策,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新丈量土地而轻视核查户口等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税收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生活有积极作用。户税以钱定数,而货币流通量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不断加重。一些小的附加税并未包括其中,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而两税法下土地买卖合法,兼并加剧,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只有逃亡,或沦为佃户、庄客。此后,宋、元、名历代田赋均为夏秋两季征收,亦沿称两税,但具体内容则有不同。一条鞭法推行后,不再用两税名称。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它承认田土自由转移与庶民阶层的分化,课征基准转为户的贫富,确立纳税货币化的税制。定量出为入的赋制,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主要有()
【◆参考答案◆】:会子
(7)【◆题库问题◆】:[判断题] 春秋时期核心的地区是中原地区,主要是农业种植为其生活方式。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太监掌管的司礼监和文书房。
【◆参考答案◆】:司礼监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一个,原掌管官内礼仪、刑名事务。随着宦官地位的提高,太监不得识字的禁令在宣宗时被废除,使太监有能力从事文书工作。文书房就是一个与司礼监有密切关系的机构。职掌为"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札,俱由文书房落底簿发。综上所述,明代负责文书工作的机构颇多,从其地位和权力来看,以司礼监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和皇帝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内阁,六科与通政司的地位要低一些。特别是通政司,到明万历年间由皇帝宜属机构改为隶属内阁,其作用仅为全国官府的收文机关。除此之外,中央还有行人司,兼管一些文书工作。行人司设司正、左、有司副等官,以进士出身者担任。掌奉使外出,传宣诏命。明朝中央与分封的各藩王有文书往来时,皆由行人司山使。
(9)【◆题库问题◆】:[单选] 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设计大败魏军的著名军事家是()
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单选] 在下列经典中,具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的是()。
A.《孝经》
B.《周易》
C.《论语》
D.《尔雅》
A.《孝经》
B.《周易》
C.《论语》
D.《尔雅》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