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宗
【◆参考答案◆】: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凡夫人能真正了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4)【◆题库问题◆】:[单选] 被日本人称为律宗始祖的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义净
D.窥基
A.玄奘
B.鉴真
C.义净
D.窥基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何部经典不是谈般若空性()
A.心经
B.四十二章经
C.金刚经。
A.心经
B.四十二章经
C.金刚经。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如何看待社会福利事业?
【◆参考答案◆】:社会福利事业正是大乘佛教所要做的事情!按照佛经的说法,如果你给穷人、老年人、鳏、寡、孤、独等需要钱的人给上1元钱,比给佛供养了100元、1000元还重要。因为佛不需要你的供养,佛关心的是众生。把你的钱、物拿去关心那些可怜的众生,佛更高兴,比供养佛有更大的功德,这是佛经中讲的。若无这种利众精神,即使修得海枯石烂、神通无边,也只是个凡夫俗子。从大乘佛教来讲,供养众生的功德大于敬佛的功德,但现在许多人的观念却本末倒置了。所以应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的出世思想是消极的厌世思想吗?
【◆参考答案◆】: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至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同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时
【◆参考答案◆】: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入
【◆参考答案◆】: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意志。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圣智的境界。理性的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分别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相。世人就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但对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只能达到概念性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性。从世俗的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的现观圣智境界是一种智能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中就曾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象,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