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一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是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是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法时,如果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样,障碍修慧。
(2)【◆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胜观
【◆参考答案◆】: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重无明
【◆参考答案◆】: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样叫人格贤善?具有贤善的人格有什么必要和功德?这方面你有哪些体会?
【◆参考答案◆】:1)所谓的人格贤善,是指言行举指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2)必要: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功德: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要忘记这一殊胜窍诀。3)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具有贤善人格的人,总能让放心和乐于相处,干什么事都显得很顺利,修行也很成功。而人格低劣的人,做事为人都不会成功,或许刚开始能获得一此利益,但很快就转向衰败,更便说修行了。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道种智”?
【◆参考答案◆】:道种智是《般若部》经典中所说的"三智"之一。三智是:(1)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总相即空相也;(2)道种智,菩萨智也,知种种差别之道法者;(3)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根据《现观庄严论》及其狮子贤论师大小疏解说,获得道种智的最低阶位是见道,从菩萨见道的一地菩萨到佛地均有道种智。道种智的体性是"见三道空性圣智",获得道种智,在见道一刹那之后便入一地,称一地圣菩萨。在资粮、加行二道的菩萨均无此道种智,二乘最高果位罗汉、缘觉均无此道种智。获得道种智的最低阶位——初地,对于一个了解地道知识者来说,会知道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在见道前,资粮、加行二道的功德圆满需经一个阿僧祇劫的修程。在加行道要修四禅八定,超越世间顶位之后,才能进入出世第一道——见道(即通达位),才获得道种圣智。
(7)【◆题库问题◆】:[问答题] 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参考答案◆】: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是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本想寻求快乐,但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反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悦意的事物才开始出现的。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部经
【◆参考答案◆】: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10)【◆题库问题◆】:[单选] 佛和菩萨都具有高尚道德、人格圆满。因此我们礼拜诸佛菩萨是()
A.对佛菩萨恭敬、尊重的表现
B.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事的模范,由此引发自己内在的自心佛
C.以上皆对。
A.对佛菩萨恭敬、尊重的表现
B.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事的模范,由此引发自己内在的自心佛
C.以上皆对。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