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坏上师该怎么办?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遇到坏上师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1.不诽谤,不沮丧,不说是非。2.远离。3.忏悔,闻思,向本尊祈祷。总之,不可犯舍弃上师戒。不要谈论出家人,不要谈论恩人。《百业经》里有许多对三宝造口业的开示。修行的福报资粮到了,自然会有上师找你。但福报不足,而心太急切,则容易走偏。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刹

【◆参考答案◆】: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学过佛和没学佛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一般会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我们佛教徒死也是快乐的,活也是快乐的,怎样都能随缘而转。但世间人完全不同,他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而佛教徒早就有准备了,有些修行比较好的,可能已经准备二三十年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平时做的准备马上就能用得上。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的差别,世间上的博士、博士后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落到头上时,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真

【◆参考答案◆】: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贤

【◆参考答案◆】: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软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参考答案◆】: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肯定触犯戒律。佛陀说特殊情况下可以开许,是指无有自私心,完全是利他的情况下可以,而对有自相烦恼之人,是从来没有开许过的。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代教

【◆参考答案◆】: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可以观想过世的大德传授灌顶吗?

【◆参考答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的"亲教师"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的"灌顶师"都是指现实中的真人,"传法"、"灌顶"也指的是真事。假若某个历史人物或神灵可以替代"亲师"和"根本师"的话,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那些大师不直接向佛陀持金刚、文殊、观音、莲花生、德洛巴、那若巴等不在世的佛菩萨和大成就师祈祷显灵传法、灌顶、授戒,为什么都要千里跋涉、吃苦受累去寻找活着的上师求法、受戒呢?法本、戒本谁都可以找到,拿着法本、戒本自己给自己传法,自己给自己授戒,或者观想祈祷任何一个死人和神鬼精灵传法、灌顶、授戒不是更方便省事吗?假若观想意念传法、灌顶,和真实的传法、灌顶效果一样或更好的话,观想的大饼定能充饥,意想的老婆定能生孩子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要人人学会观想就什么也不用干了。那些工人、农民、商人,也可以凭观想意念发家致富了。这是多么奇妙的"现代密法"呀!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参考答案◆】: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因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有了正知,才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只要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将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学,则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