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无数的中国人的梦想构成了中国梦。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沿江海入长江。――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一组中国人的梦想A组:“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B组: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咋样的,便象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材料三:“独立梦”萦绕着几代中国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新中国胜利,为圆“社会主义制度梦”实行了三大改造;为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梦进行了改革开放;现在,全国人民正朝着实现中国的腾飞梦前进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2)【◆题库问题◆】:[单选] “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出自()。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列子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列子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参考答案◆】:儒家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何谓中国儒家文化的“刚健有为”?
【◆参考答案◆】:刚健有为是儒家文化精神在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之时所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强调要刚健又要文明,刚健而中正,不过刚、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把《易》作为自己经典的儒学直接继承发扬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强调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颜元则对"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周易内传》)的思想作了引伸,他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言行录》),指出了"健动"自强的重要作用意义。与之相联的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日新"、"革新"观念,《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进取精神。儒学不断自我批判扬弃、改造发展,许多儒者积极投入变法维新,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儒家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坚持"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暴君独夫同流合污。孟子认为要做"舍生而取义"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愈是深陷苦难愈是刚健有为,越是挫折坎坷愈是奋进不息的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历尽坎坷磨难而不衰,并将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5)【◆题库问题◆】:[单选] 宋教仁的革命三策中他认为的上策是()
A.长江流域各省大举同时设立政府,然后北伐
B.在边疆设机密机关
C.在边疆省份发动起义
D.中央革命
A.长江流域各省大举同时设立政府,然后北伐
B.在边疆设机密机关
C.在边疆省份发动起义
D.中央革命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传统六书理论发展到近代之后,很多人对之提出疑义,对之进行了改造,进而有了新的汉字结构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和()的“三书说”,以及()的“新六书说”。
【◆参考答案◆】:唐兰;裘锡圭;詹鄞鑫
(7)【◆题库问题◆】:[问答题] “床”、“榻”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我国床榻出现得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zã)床,吕望作榻。当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又现了"榻"这个名称,是专指坐具的。西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榻与床的功能相似,区别是床较高较宽,周围有围栏,可施帐幔;榻则较低较窄,无围栏,不施帐幔而可置屏风。此外,榻又特指宾客留宿的床,"下榻"即来源于此。六朝以后的床榻,开始打破了传统形制,出现了高足坐卧具。此时的床榻,形体都较宽大。唐宋时期的床榻大多无围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说法,使用这种无围栏的床榻,一般须使用凭几或直几作为辅助家具。辽、金、元时期,三面或四面围栏床榻开始出现,做工及用材都较前代更好。到了明代,这种床榻已盛行,其结构更加合理,装饰手法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罗汉床,它的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最简单的用三块整木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形软圆角,既朴实又典雅。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体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风格。其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以致走向繁缛奢靡,造作俗气。
(8)【◆题库问题◆】:[单选] 196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的条约是()
A.友好同盟条约
B.互不侵犯条约
C.通商航海条约
D.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友好同盟条约
B.互不侵犯条约
C.通商航海条约
D.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牛李党争
【◆参考答案◆】:
唐代后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双方结党基本上都不是基于共同的政见,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建立起来的。两党对进士科都十分重视,在执政时,两党也均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但对于严重的社会矛盾却无心解决,派系间的斗争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外重内轻的局面愈发严重。旧说,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时因讥讽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而久不得升迁,双方结怨。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宗闵因其婿以关节进士及第,被贬出朝,旧史有谓翰林学士李德裕证成此事者。从此各分朋党,相互倾轧。大和三年(829),李宗闵得宦官之助为相。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被召入朝,裴度荐以为相。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出李德裕为四川节度使。此后双方攻讦不休,成为朝中形同水火两大派系,史称"牛李党争"。五年,以维州受降事,两党斗争更烈。李党所为,牛党必斥之。故李德裕虽有善政,亦收效甚微。武宗时,李德裕入朝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贬黜。宣宗时,牛派得势,李党全部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与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亦病死。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两大派互相倾轧近40年,据今人研究,认为旧史所述事实谬误颇多。元和三年对策讥弹的权贵指宦官,有与僧孺、宗闵同时以对策被排斥之皇甫湜策为证。长庆元年,李宗闵被贬事,李德裕并未介入,正式此事者为元稹。并认为,牛李党争的开始,最早只能从大和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起算。从该年至大中初元不过十七八年,旧史称四十年亦误。错误在于传世数据多出牛党之手所致。
唐代后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双方结党基本上都不是基于共同的政见,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建立起来的。两党对进士科都十分重视,在执政时,两党也均做过一些有益的事,但对于严重的社会矛盾却无心解决,派系间的斗争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外重内轻的局面愈发严重。旧说,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时因讥讽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而久不得升迁,双方结怨。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宗闵因其婿以关节进士及第,被贬出朝,旧史有谓翰林学士李德裕证成此事者。从此各分朋党,相互倾轧。大和三年(829),李宗闵得宦官之助为相。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被召入朝,裴度荐以为相。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出李德裕为四川节度使。此后双方攻讦不休,成为朝中形同水火两大派系,史称"牛李党争"。五年,以维州受降事,两党斗争更烈。李党所为,牛党必斥之。故李德裕虽有善政,亦收效甚微。武宗时,李德裕入朝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贬黜。宣宗时,牛派得势,李党全部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与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亦病死。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两大派互相倾轧近40年,据今人研究,认为旧史所述事实谬误颇多。元和三年对策讥弹的权贵指宦官,有与僧孺、宗闵同时以对策被排斥之皇甫湜策为证。长庆元年,李宗闵被贬事,李德裕并未介入,正式此事者为元稹。并认为,牛李党争的开始,最早只能从大和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起算。从该年至大中初元不过十七八年,旧史称四十年亦误。错误在于传世数据多出牛党之手所致。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刑”、“罚”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示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法”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以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当时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谓“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明史·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