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①创造酝酿:指创造过程的开始阶段,主要内容是确定具体课题、调查既有材料,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 ②创造顿

  • A+
所属分类:IT认证
(1)【◆题库问题◆】:[单选] 定义:①创造酝酿:指创造过程的开始阶段,主要内容是确定具体课题、调查既有材料,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②创造顿悟:指创造过程的实施阶段,在定向积累到足以完成创造活动的前提下,突然悟到了成功的诀窍。③创造验证:指创造过程的总结阶段,创造成果与原定假设以及小规模实验成果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比较印证,从而检验创造成果的实际价值。典型例证:(1)汉字起源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汉字丰富的特点使人通过汉字本身就能直接了解书籍本身的象征意义,保留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非只是守成不变。(2)老强想解开古代木马车之谜,但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突然悟出了木马车设计要领,终于仿制出了一辆木马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3)中国的生死健康产品——防病毒生化安全套,利用纳米技术,弥补了天然乳胶的漏洞,提升了致密度,既能阻隔艾滋病病毒,也能对比之更小的病毒进行物理隔离。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是
A.例证(1)与定义①相符
B.例证(2)与定义②相符
C.例证(3)与定义③不相符
D.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③①不相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创造酝酿:关键词是“开始阶段”、“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创造顿悟:关键词是“实施阶段”、“突然悟到”;创造验证:关键词是“总结阶段”、“检验”、“实际价值”。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与定义之间的关系。例证(1)中说汉字的起源、汉字丰富的特点、保留传统文化的意义等符合“开始阶段”、“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属于定义①;例证(2)中的老强突然悟出了木马车设计要领,符合“实施阶段”和“突然悟到”,属于定义②;例证(3)说明了防病毒生化安全套的优点以及其作用,符合“总结阶段”、“检验”、“实际价值”,属于定义③。故例证(1)、(2)、(3)分别对应定义①、②、③。故正确答案为C。

(2)【◆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内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年均增速最慢()根据下列统计资料回答问题。
A.2005—2010年
B.2006—2011年
C.2007—2012年
D.2008—2013年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观察4个选项,发现时间段都是一样的,均为5年,因此比较年均增速可以灵活比较末期与初期的增速即可。观察图,2005-2013年数据分别为268、292、321、354、389、425、468、498、522,发现2013年相对于2008年增速最慢。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题库问题◆】:[单选] 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
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
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
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选项A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是否严重,A项讨论的的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此现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出现过,但随后又加速变暖,即:气温上升速度的放缓并不能得出变暖不严重,有可能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题干所选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是对论点的可能性削弱;C项:首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符合实情,其次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是否有关系题干中也没提到,无关排除;D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这件事儿会不会变得更严重,而D项说的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二者话题并不一致,属无关选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题库问题◆】:[单选] 文风之“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华丽的语言常常被用来掩饰思想的贫乏。二是_______。“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三是_______。“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文风上是不是注重、能不能做到“简”,意义更为重大,它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和能不能有效实施领导。将以下三句分别填入上文的划线部分,最恰当的的顺序是()①简单生动,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抽象的道理②简朴深刻,就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③言简意赅,就是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完备的思想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第一空,与“思想的贫乏”相对,“深刻的道理”填入最恰当;第二空,与“真传一句话”相对,“简明的语言”填入最恰当;第三空填入“简单生动……”,契合句意。因此本题选A。

(5)【◆题库问题◆】:[单选] 研究人员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实验鼠体内收集了神经细胞并且将它们植入到家鼠大脑内。实验鼠的寿命大约只有18个月。而家鼠的寿命是它们的两倍。研究人员发现,当家鼠死亡的时候,从实验鼠植入的神经细胞依然存活。 以下哪项可以作为上述实验的结论:
A.实验鼠的神经细胞比它们所属的生物体的寿命更长
B.家属的神经细胞寿命长于实验鼠的神经细胞寿命
C.实验鼠的神经细胞寿命长于家鼠的神经细胞寿命
D.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移植而得到无限期的存活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神经细胞存活时间大于18个月。故答案选C。

(6)【◆题库问题◆】:[单选] 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发挥必然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甚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阐释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赖性质
D.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提问可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构成“提出观点—正反论述”的总—分结构。“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构成“总”,后面内容是从正反两面来论述“总”的观点。因此文段主要说明“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即文化力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可见“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赖性质”。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A项“软实力”一词无中生有;B.D未把握重点,“文化力表现形式多样”,“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主要都是因为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需要依靠一定载体。故正确答案为C。

(7)【◆题库问题◆】:[单选] 某种商品原价25元,每半天可销售20个。现知道每降价1元,销量即增加5个。某日上午将该商品打八折,下午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其全天销售额为多少元?
A.1760
B.1940
C.2160
D.2560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由题意可得,商品每降价1元销量增加5个。上午商品打八折出售,下午商品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列表可得:商品全天销售额=900+1040=1940元。故正确答案为B。

(8)【◆题库问题◆】:[单选] 研究人员完成了两项记忆实验,实验一中参试者学习10组单词,实验二中参试者学习一系列手指信号。两实验中,只告诉一半参试者10小时后将接受测试,实际上所有参试者都将测试。只安排一部分参试者在学习和测试之间小睡。结果发现,睡觉组参试者比不睡觉参试者表现更好;事先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测试成绩也比较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睡眠有助于大脑存储对将来有用的记忆信息。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反驳该结论的一项是:
A.实验一中参试者都是记忆力较好的,在某语言专业学习的年轻人
B.有些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小睡时没有睡着,他们无意识地在大脑中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C.安排小睡时间的参试者,均为年龄较小的少年,而众所周知,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比较好
D.实验二中部分小睡的参试者以放松的心态参加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为削弱题型。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睡眠有助于大脑储存对将来有用的记忆信息。论据: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记忆实验,结果发现,睡觉组参试者比不睡觉参试者表现更好;事先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测试成绩也比较高。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C项中安排小睡的被试者都是记忆力较好的少年,这说明该组在睡眠后测试结果更好,有可能是因为被试者本身记忆力好,而不一定是睡眠起的作用,削弱了论点,是本题答案。A项只提到实验一中的参试者;B项只提到有些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D项只提到实验二中部分小睡的参试者,这些都只代表睡觉组参试者及事先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中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说明两个参试者的整体情况,无法有力地反驳论点。故正确答案为C。

(9)【◆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教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不易表达清楚的主观知识,它以个人、团队、组织的经验、印象、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根据以上定义,属于显性知识的是:
A.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终于学会国家级工艺大师的徽雕技术
B.小石在厨师班学习烹饪,老师再三强调火候,他尽力注意后炒出的莱仍然昧道不够好
C.外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小夏刚担任外语教师时,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澡堂
D.小红每天背10个外语单词,半年后她能很快读完一篇外文短篇小说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解题的关踺在于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表现形式.ABC三个选项部是经验、技巧等方面.吉B属于隐形知识:D选项所说的外语单词是文罕、语言方面.是显性知识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0)【◆题库问题◆】:[单选]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各类法规的总称。我国行政法规的名称中,“规定”是指:
A.用于针对特定事件而采取的特定处置办法
B.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
C.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进行部分的规定
D.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进行部分的规定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中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做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故正确答案为C。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