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罪
【◆参考答案◆】: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参考答案◆】: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六游增地狱
【◆参考答案◆】: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後,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参考答案◆】: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并非只是出家人的戒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心。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能生信心。别人不生信心之事,都要舍弃,戒律里规定的学处,要老老实实去执行。”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他们对人的评论,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如果见到修行人行、住、坐、卧、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修学佛法。如果我们行为野蛮无礼,别人见后就会生邪见。为了避免讥嫌,维护三宝圣洁的形象,每一个佛弟子都应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恒常保持如法威仪。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参考答案◆】: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护持自己的菩提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地藏菩萨的弘誓愿是:()
【◆参考答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法界
【◆参考答案◆】: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参考答案◆】: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这些大德们真正的利他行为,我们应当由衷地随喜,倘若没有能力帮忙,也不能故意去毁谤、故意去破坏。佛教徒之间不要拉帮结派,不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上师、佛教变成家庭化,认为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以外,谁都不承认。而应该以宽宏大量的心态来包容一切,否则,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范围中,心里就会特别痛苦。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既然人生如梦,那我在梦中造业有什么关系,反之一切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就像你在梦中造业,也在梦中感受苦果一样,虽然人生如梦,但在未脱离轮回之前,也即你未从三有的迷梦中觉醒过来之前,如梦般的地狱之苦对具实执的众生来说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虽然造业受苦在真实中不成立,但在你没有证悟实相之前,这些都不会空耗的,故取舍因果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