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从众生中出。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佛法"虽然是佛说,但不是某一个佛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法性的揭露显现,因此在《金刚能断般若经》中说:"无论佛出世与否,万法的法性不变。"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在佛号中称第一佛者,有文殊、普贤、时轮等,贤劫第一佛是灭世佛。但这些"第一佛"并非最初第一佛。文殊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智慧第一的角度说的,普贤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愿行第一的角度说的,时轮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持金刚本初佛的角度说的,灭世佛被称为第一佛是从贤劫千佛的首佛说的,但并非"最初第一佛"。从逻辑上说,找不到第一佛,也就和找不到第一个人一样。佛生于法,法由佛说,若有第一佛,此第一佛之前有没有佛法呢?若无佛法,这"第一佛"无从生出,若有法,必有说法之佛,因此,这"第一佛"便不能成立。其次,佛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也无始无终。若众生有始,第一个众生将成为"无因"的众生,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众生从总体而言是无始无终,流转不息,从众生的个体而言是"无始有终",若个体的众生无有终,众生成佛的理论便无法成立。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单凭显教无法最终成佛?
【◆参考答案◆】:因为唯有密法才能破除微细的知识障。解脱的主要障碍是烦恼障,但成佛的主要障碍是知识障。因此,密修法是成佛必经之路。一般修显道的菩萨在十地的后期临成佛前得到密法灌顶,在显法佛教理论的研究中达到真正深层次部分就会知道这一道理。十地菩萨在临成佛之前要得到灌顶,这种灌顶就是密法灌顶。最细微的障碍,靠显教的智慧是破不了的,必须要用密法才能彻底破除。用金刚禅破除隐分的细微障碍才得以成佛,这是密法独有的特点。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参考答案◆】:"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是大错特错。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参考答案◆】:三士道的"三士",指的是三个层次、三种心量、三种目标。三士道的三个层次是修佛道必经的三个阶段。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层……直至最高层。这种菩提道的循序渐进,只有速度快慢之分,没有省略中间环节的顿悟之法。下士道主修人天福报,这是下士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也是中、上二士的修道基础。中士道修解脱心,解脱法是处于中士层次的小乘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对上士道来说,在这个阶段只修出离心,不修中士解脱法。上士心量的修行人,虽然能从智慧的角度认识到世间过患,因而对世间的福乐不生贪恋,但从慈悲的角度不忍离世而放弃利众事业,这和小乘的厌世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从这里足以看出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三士道各自的解脱目标不同:下士道求三恶道的解脱;中士道求轮回的解脱;上士道求所知障的解脱。下士道修法的重点是皈依三宝,重视业报,修十善;中士道的修法重点是观世间过患,修出离心;上士道重点是修行愿菩提心,生发无我真智。三士道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下士道改变世俗的短浅眼光,放眼后世;中士道改变留恋苦世的思想,追求出离轮回;上士道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宝狱
【◆参考答案◆】: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利
【◆参考答案◆】: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七地
【◆参考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不同的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相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众生根识前所显外境,并非存有坚固实质,只是自己业力之幻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不同业力众生,一水可显现铁汁、脓、甘露等不同境相,因此针对不同根基意乐之众生,各经论随顺众生业力对同一境有不同说法。《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因此,不同业力众生,对同一境有不同印象、感受。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1)外修声闻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2)内修菩萨行。大乘菩萨行指的就是大乘教里的菩提心,即利众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度脱苦难中的众生。菩提心是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六度为:①布施:就是人人讲奉献精神,舍己救人;②持戒:就是绝不损人利己,任何事首先要为众生的利益着想,这就是戒律的标准;③忍辱: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忍受来自众生的对自己的各种难以忍受的事情;④精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源,不论是对待世间法还是佛法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奋斗精神,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⑤禅定: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修炼破除散乱之心,能够自由自在地驱使自己的心识,"定能生慧",只有把"定"修好,才能产生真智慧;⑥慧:一个是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一个是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般若智慧不是这种世间智慧,是见空智慧。这里最根本的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仁慈心、善心。这是佛教的灵魂,佛教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不行,因而首先要修菩萨行。(3)密修金刚禅。就是在上面两种修行的基础上,再修金刚禅。金刚禅就是密法。金刚禅是无上密中的生成次第和圆满次第。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