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妇人腹中诸疾痛用()治疗。

  • A+
(1)【◆题库问题◆】:[填空题] 治妇人腹中诸疾痛用()治疗。

【◆参考答案◆】:当归芍药散

(2)【◆题库问题◆】:[单选] 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饪之邪
E.雾露之邪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崩漏属于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者,宜选()。

【◆参考答案◆】:温经汤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水气病的主要治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其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及“去菀陈莝”的关系?

【◆参考答案◆】:张仲景在《金匮》中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又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制定了发汗、利尿、峻下逐水三个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上肿,在上近表,当用汗法,使停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若腰以下肿,在下属里,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泄。如果水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水之所宜,又当用峻下逐水的方法荡逐水邪。以上三法,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治法的具体体现。"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去菀陈莝"即攻逐法。在《金匮•水气病》篇中,越婢汤、甘草麻黄汤属于汗,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蒲灰散则属于利尿法的具体运用。至于"下"法,在此篇中有其论而无其方。可参考《金匮•痰饮病》篇中的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无论是发汗、利尿、峻下逐水,都属于"实则泻之"的方法,亦即属于治标的范畴。但从水气病的性质来看,应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在临床治疗水气病患者时,每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补,缓治其本。同时也应注意到,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上下表里、脏腑经络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为上下,因此发汗法与利小便法,可相参合,灵活运用。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合篇意义?

【◆参考答案◆】:本篇论述了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五种病证,由于这五种病证都有各自不同的证候特征,既不便归类于其他篇章,又不能单独成篇,所以在杂病各篇之末,将此五种疾病合为一篇讨论。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肺痈

【◆参考答案◆】:风热邪毒犯肺,热壅血瘀而使肺脏酿成痈脓的疾病。以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腥臭痰为主症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痰饮

【◆参考答案◆】:有广义、狭义之分。篇名所指是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痰饮为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仅指饮邪停留于心下、胃肠的病变,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其临床主症。"痰"字只是形容词,与"淡"、"澹"相通,用以说明较清稀的饮邪具有流动貌。

(8)【◆题库问题◆】:[单选] 《金匮》中苓桂术甘汤主治()
A.心下坚,大如盘的水饮所作
B.胸胁支满,目眩的心下痰饮
C.身体疼重,不汗出的溢饮
D.自利,利反快,脉伏的留饮
E.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支饮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治湿热黄疸,其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述黄汗的具体证治。

【◆参考答案◆】:黄汗由营卫郁滞,湿热熏蒸所致,以汗出色黄粘衣,发热,身肿,骨节疼痛,脉沉迟为主要脉证。具体证治如下:①黄汗病症见汗少而不透,色黄,身疼痛,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者,属营卫失调,湿郁肌表,郁热不甚。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通阳散湿(变治法)。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二两)助表达邪。②黄汗症见汗出色黄如柏汁沾衣,身肿,发热汗出而渴,脉沉者,属表虚,湿热互结,营有郁热。治以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宣散利湿,兼清郁热,(正治法)。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重用黄芪(五两)益气因表除湿;苦酒清泄营分郁热。前者湿邪偏盛而后者热邪较盛。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