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教师类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多选]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人们通常认为持个人本位论的学者有()。
A.涂尔干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福禄贝尔
A.涂尔干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福禄贝尔
【◆参考答案◆】:B C D
【◆答案解析◆】:B.C.D都是持有个人本位论观点的学者,而A选项中的涂尔干持的是社会本位论观点。
(3)【◆题库问题◆】:[多选] 外铄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教育思想家有()。
A.荀子
B.洛克
C.孟子
D.华生
A.荀子
B.洛克
C.孟子
D.华生
【◆参考答案◆】:A B D
【◆答案解析◆】: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4)【◆题库问题◆】:[单选] 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学习理论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之一。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对教育行动研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适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B.它适用于解决理论问题
C.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反复的过程
D.它要求实践者与研究者相互协作
A.它适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B.它适用于解决理论问题
C.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反复的过程
D.它要求实践者与研究者相互协作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行动研究的特点:①教师是研究者;②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③以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6)【◆题库问题◆】:[判断题] 学生是以系统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7)【◆题库问题◆】:[单选] 在小芳同学面前表现得很贪玩,不在乎考试,私下里都拼命的学习。根据自我价值理论,小芳属于()。
A.高驱低避型
B.低驱高避型
C.高驱高避型
D.低驱低避型
A.高驱低避型
B.低驱高避型
C.高驱高避型
D.低驱低避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高趋高避型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他们对任务既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但他们会想办法办法取得成功来避免失败。为了成功而又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题干所述这种“隐讳努力”的现象。
(8)【◆题库问题◆】:[多选] 此材料说明造成教师这种压力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学校管理混乱,教师与领导沟通不畅,教师常常处于应付教学活动的状态,因而导致教师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
A.教师职业角色冲突
B.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C.学生难管难教
D.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A.教师职业角色冲突
B.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C.学生难管难教
D.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参考答案◆】:B D
【◆答案解析◆】:“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说明造成教师这种压力的原因是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缺陷;“有的学校管理混乱,教师与领导沟通不畅,教师常常处于应付教学活动的状态”说明造成教师这种压力的原因是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9)【◆题库问题◆】:[判断题]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0)【◆题库问题◆】:[单选]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师“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和策略”。这些知识属于()。
A.学科知识
B.通识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学生发展知识
A.学科知识
B.通识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学生发展知识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有:(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2)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4)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