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阐述函的综合分类。
【◆参考答案◆】:函可以从格式、往复过程、用途三个角度分类:从格式看,有公函、便函。公函具备正规的公文格式,如文头、编号、机关印章、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说明等项目。便函一般不具备正规格式。使用公函往往表示内容重要或作者重视。从两个机关往复行文的过程看,有去函和回函两种。去函是主动发出者;回函指被动回复者。从用途看,有两种用途,一是传统用途"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主动发出的称为"商函",被动回复的称作"答函"。二是新增用途"向有关部门请求批准",主动发出者称为"请函",答复批准的称为"复函"。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详册
【◆参考答案◆】: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事务
【◆参考答案◆】:是指行政管理中除政务以外的、具体的、一般的日常公务活动,如办文、办会、值班、接待、印信管理等。
(4)【◆题库问题◆】:[单选] 汉朝主要的秘书官吏是()
A.太师
B.尚书
C.御史
D.丞相
A.太师
B.尚书
C.御史
D.丞相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元管军百户史整申逃军状》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①全文分为正文、附注两部分。②将琐碎事情作为附注,有利于简化正文内容,使层次清晰,事理突出。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汉代戒书与敕书的使用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戒、敕是汉代性质有异的两种公文:戒书属于君命公文,皇帝对新任官吏有所训诫使用戒书;敕书则是可普遍采用的下行文种,并不限于由君主对臣下专用。
(7)【◆题库问题◆】:[多选] 公文文种的演化方面包括().
A.公务活动领域
B.具体事项范围
C.推动方式
D.行文关系
E.机构级别范围
A.公务活动领域
B.具体事项范围
C.推动方式
D.行文关系
E.机构级别范围
【◆参考答案◆】:A, B, C, D, E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参考答案◆】: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布告"词义演化。我国古代,由官府晓谕、劝诫民众的公文,以"榜"、"示"为文种。而"布告",只是公文表述的常用术语。作为词素的"布"字,最初涵义是:(1)。陈述。(2)。记载。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3)。传播。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发布"。作为词素的"告"字,基本涵义为"告知";发展涵义为"告诫"。"诰"字的涵义变化,带动了"告"字的字义发展。第一阶段,"诰"为"告"之本字。涵义仅为"告知",故上、下均通用"诰"字。第二阶段,下对上陈述,创用"告"字;上对下告诫,才用"诰"字,故君、臣诫下之辞,都可称为"诰"。第三阶段,汉朝以来,仅皇帝之辞可称为"诰",臣子避嫌,故官署诫下之辞,也改用"告"字。第四阶段,随着"诰"(及以后的"诰命")。成为君命文种之一,为避免与之混淆,皇帝的诏、敕文书中表述训诫之意,也可用"告"字。布告文种确立。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2)。同年11月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3)。1914年5月,袁世凯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4)。1916年7月,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布告的用途规定:(1)。基本用途。"官署对人民宣布(或表述为宣示)。事实",是历次程式的一致规定。(2)。发展用途。"对公众有所劝诫",这是1928年6月以来由国民政府历次《公文程式》所增加的规定。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两项用途规定,与古代作为公文术语的"布告"之"告"字的两项涵义,恰巧吻合。
(9)【◆题库问题◆】:[单选] 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用印登记主要内容项的数量是()
A.4项
B.5项
C.6项
D.7项
A.4项
B.5项
C.6项
D.7项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政策的实施步骤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宣传教育;组织落实;措施配套;信息反馈;总结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