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白马寺
(2)【◆题库问题◆】:[填空题] 佛教徒诵持早晚课,有何目的?了解()、()、()、增长道念与福德。
【◆参考答案◆】:自己的内心;自己犯错的来源;清净自心
(3)【◆题库问题◆】:[填空题] 人是由()、()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
【◆参考答案◆】:四大;五蕴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5)【◆题库问题◆】:[单选] 超荐亡灵时,诵持什么经最适宜?()
A.楞严经
B.弥陀经、往生咒
C.圆觉经
A.楞严经
B.弥陀经、往生咒
C.圆觉经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证
【◆参考答案◆】: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7)【◆题库问题◆】:[问答题] 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8)【◆题库问题◆】:[单选] 人天三福行是()
A.布施、持戒、禅定
B.戒、定、慧
C.布施、爱语、同事。
A.布施、持戒、禅定
B.戒、定、慧
C.布施、爱语、同事。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人无我智
【◆参考答案◆】:二无我智之一。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平时没有条件供养,那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