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语的规范

  • A+
所属分类:哲学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 共同语的规范

【◆参考答案◆】:A.语言的规范化: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做到以下几点:1)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2)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A.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B.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其刚出现时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B.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用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C.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此引导汉语向健康的、完善的方向发展。 D.语言是发展的,规范化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1)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2)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一个社会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语言就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人类社会、人的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语言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性。3)语言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4)语言是社会现象,这是由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因素。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因此,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3)【◆题库问题◆】:[单选] 从音义关系来看,英语中的“right”和“write”是一组()。
A.同音词
B.同义词
C.同根词
D.同源词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
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语言学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语言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而要学好用好语言,就必须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②制定语言文字的有关政策,制定语言规范,都要在对语言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作指导;③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至于个人,同样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成果,比如学习一种语言或方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学语言同自己母语的各方面的对应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6)【◆题库问题◆】:[单选] 智人走出非洲有()条路线。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 词的组合有哪五种基本类型?

【◆参考答案◆】:
1)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如: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2)述宾结构: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如:吃/苹果——吃了苹果。
3)述补结构: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补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如:站/稳——站不稳,讲/清楚——讲得清楚
4)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如:红/衣服——红的衣服,加倍/努力——怎样努力?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5)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如:工人和农民,北京、上海、天津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第二,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的产生;第三,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文字的辅助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9)【◆题库问题◆】:[单选] 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思维活动是()。
A.抽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感性思维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以实例说明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⑴民族共同语的推广作为语言文字本体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在世界各个国家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①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国家和北美都把普及教育和推广共同语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西欧和北美较早地形成并且普及了标准的共同语。共同语是现代教育的血液,共同语的普及推动了教育的进步,而教育的进步则推动了西欧和北美国家的现代化。②日本的共同语的推广工作也很有借鉴意义。日本的国语,原来以京都话为标准,迁都东京以后,东京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就普及了以东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并做到了在学校和一切公共场所讲国语,可见,共同语的推广工作在一个国家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⑵我国的民族共同语推广工作是相当漫长而曲折的。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当时人们把它称其为雅言,明代改称为官话,官话是明代以来形成的通行较广的北方话。清末民初,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究,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自此以后,推广共同语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同时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全面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语言、方言纷繁复杂,文化教育普及不够,人们综合素质不够高,国内统一市场还不够发达,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做许多艰苦、扎实的工作,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