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就是()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单选] 正见就是()
A.正确的见解
B.正当职业
C.正确的视野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利乐众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种方法吗?

【◆参考答案◆】:佛教的精神宗旨是兴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从轮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众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难的总根源是愚昧无知的俱生无明,消除愚昧无明的唯一办法是进行教化,点燃众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灯。由于众生心态各异,根器不同,为了适应一切众生的心态、根器,在开发真智、消除无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设置了种种方便之教。所谓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对症下药,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净土、实教、权教、渐门、顿门、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与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离欲修行之法和不离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恶之法,修世间快乐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一切利众和度众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这种适应一切众生心态、根器的大方便,包含着佛陀的无滞无碍、深明圆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经一说之人,怎知佛门的无限大方便。外行所谓"佛经中的很多观点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门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误解。佛教度化的对象如果只限于一种心态,那么,对机之法也只需要一种,其余诸法与此一法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无量众生有无量心态,每个众生各得其所,有什么矛盾呢?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自他宗于“共相”有什么不同看法?

【◆参考答案◆】:自宗承许"共相"是分别心所引生的错乱法,他宗不承许"共相"是错乱的,而是实有存在。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忍

【◆参考答案◆】: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

【◆参考答案◆】:八种的□慢。□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概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於八种之鸟:一、盛壮□,如鸱鸟。二、姓□,如枭鸟。三、富□,如雕鸟。四、自在□,如鹫鸟。五、寿命□、如乌鸟。六、聪明□,如鹊鸟。七、行善□,如鸠鸟。八、色□,如鸽鸟。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相成道

【◆参考答案◆】: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河蟹)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河蟹)轮、入涅盘。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靠神灵启示吗?

【◆参考答案◆】:印度的无著大师将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结为四种,称四理法:①知法性,即了解事物的性能;②知作用,即了解事物的作用;③知相依,即了解事物的因缘和相互依赖关系;④知规律,即了解事物的逻辑规律。佛教的认识对象分理事二谛,是应用上述“四理法”或者《因明论》中所说的现量直观验证法和比量推理论证法,这种认识方法完全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佛教中并没有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于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

(9)【◆题库问题◆】:[填空题] 请写出你所知的三部经典:()、()、()。

【◆参考答案◆】:法华经;阿弥陀经;心经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梁皇忏”的来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梁武帝的郗皇后经常对六宫嫔妃心生嫉妒,她死后梁武帝非常伤心。有天晚上房顶上出现一条丑陋的蟒蛇,它以人语对梁武帝说:"我生前嫉妒成性,故现在转生为这样的旁生,感受极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脱离这样的恶趣?"说罢就不见了。梁武帝遂召集宝志禅师为主的高僧大德,制忏悔文十卷,请僧众礼忏。法会方毕,有一位天人出现在梁武帝面前,谢道:"我现在已脱离了恶趣之身,转生于天界,此次前来答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