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材料一:看下图材料二:南京街道极为平静。„„九死一生地逃出来的难民们,受到了日本军的亲切抚慰。„„在难民区内,他们(日本兵)不问性别、年龄,给难民分送面包、点心、香烟等,大家感到非常高兴,表示感谢。材料三:1996年德国将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2005年联合国将该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12月7日定为国家“荣军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中国确定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材料四:日本首相安倍在2015年4月29日在美国发表的演讲中只字不提“侵略”、“殖民”、“道歉”等字眼,遭到广泛谴责。而在德国历史博物馆,12个国家联合推出了“1945战败·解放·重生”的特展,反映德国及其他11个主要受害国因二战所受的影响和伤害。
【◆参考答案◆】:做法:主动承认侵略战争和罪行;主动承担战争责任;主动向受害国和人民真诚道歉。
(2)【◆题库问题◆】:[单选] 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
A.隋朝
B.西夏
C.元朝
D.明朝
A.隋朝
B.西夏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单选] 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
A.农商经营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官商经营
A.农商经营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官商经营
【◆参考答案◆】:B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改土归流
【◆参考答案◆】:明清时代在少数民族废除世袭土司,改为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元、明、清时,在云贵、两广地区推行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区的土司叛乱后,把土司废掉,改为"流官",称为"改土归流"。清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同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蛮横,也出现过流血事件。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许家人
【◆参考答案◆】: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1973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村之间。发现的人骨化石有三个顶骨和其它骨骼化石,分别属于十几个男妇老幼不同的个体,既有七岁的幼儿,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大约二十岁。体质特徵有的比较原始,与北京人接近,有的较为进步,与尼安德特人类似。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性。据铀系法测定,他们生活的时代为距今10万年左右。许家人的一些石器如短身圆头刮削器,刃部经过细致的加工,带有细石器的特点,这在当时是代表进步的因素。另外,这里也有许多细小石器,后来华北的一些细石器即发源于此。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唐初八史
【◆参考答案◆】:唐朝初年官方主持撰修的八部正史,故名。唐朝官方主持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重修了《晋书》,再加上私修而经官府批准颁行的《南史》和《北史》,故有八部正史是唐代修撰的。唐初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后来所谓的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表明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了。六部前代史分政权修撰,却不分正统和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李延寿父子修的《南史》和《北史》意在贯通,视南北一体,胡汉一家,都反映了唐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度。
(7)【◆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活动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参考答案◆】: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背景下考量;要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活动。
(8)【◆题库问题◆】:[单选] 《海外新话拾遗》增加了的内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台湾抗英
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
C.英王女儿被擒
D.《东游日记》
A.台湾抗英
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
C.英王女儿被擒
D.《东游日记》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结合实例论述汉字是华夏民族永恒的情感符号。
【◆参考答案◆】:(1)汉字体现着华夏民族思维方式。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独特的很难被西方民族所理解的面貌,使用的语言——汉语和语言的载体——汉字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比起西方来,也有其独特的与汉语相应的整体协调意识。(2)汉字体现着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一方面,汉字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典章制度、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独有的方式影响着汉字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制度也可以在汉字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和体现。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评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参考答案◆】:为适应封建专制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神学化了。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君权神(天)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三统循环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不同于先秦儒学和张载的"天人合一"观。他把先秦儒学已怀疑甚至否定的天命观,与尚有一定唯物成分的阴阳五行中某些说法杂揉捏合,对孟子以来以伦理道德为特定内容的"天人合一"论,进行了神学唯心主义的阐释发挥。他把"天"说成是既超越、又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有意志的人格神,"天者,万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春秋繁露》)。他把阴阳说成是天的意志体现,阳尊而阴卑,天尊而地卑;又把五行也说成是天命体现,五行相生,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克,体现天的刑罚。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他的"天人合一"论有三层含义:第一,形体上的合一。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第二,情感道德上的合一。如"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天有金、木、水、火、土,人有仁、义、礼、智、信。第三,规律上的合一。如天有四时,人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董仲舒还认为,天所有的道德品质,在人心内本来就有。只要"内规反听",通过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天意。"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所谓的"以人合天"。但只有圣人才能"知天命鬼神",凡人非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是其思想观点的哲学基础、阐释模式。他的君权神(天)授论认为,君权上天所授,"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尧舜汤武》)。天至高无上,故天子也至高无上,反君就是逆天。而"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他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体现,是对人、对人君的监视和示意。若顺从天意,天降各种"符瑞",风调雨顺,表示赞许;若违逆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再严重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兵刀雷击等。人要以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此论直接成为两汉"谶纬"迷信的理论根据。他的三纲五常理论认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合于"天意"的永恒不变的伦常关系秩序;仁、义、礼、智、信"五常"则是与"五行"相配,具有永恒合理性的道德规范。他的性三品说则以天有阴阳之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并把人性分为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只能为恶难以为善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他的三统循环说在战国末期"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提出"三统"说:夏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汉代又回到黑统,如此循环不已。服色、正朔之类具体形式的改变,并不影响封建根本制度的延续。因"道"原于"天",贯古今,永恒不变,故"王有改制之名,而无易道之实"。此说被概括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其实质是把封建制度神圣化后又凝固化。董仲舒之说,是思想学术研究阿谀献媚于专制政治的恶劣表现。虽多是胡言谬说,但由于他摘取了先秦儒学及其它学说中已被人们认可的某些理念和概念,又利用了人们思想中某些模糊和局限,进行了较为圆通的编排阐发,更由于它作为官学与统治者许多社会和政治的举措相配合,故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广泛和久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负面作用,甚于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