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圣财
【◆参考答案◆】: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渐、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八罗汉
【◆参考答案◆】:1.於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於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净土思想?
【◆参考答案◆】:净土是与这个苦聚尘世相对的没有烦恼的清净佛国世界。佛经中谈到的佛国净土很多,其中常见的如阿弥陀佛的佛国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国琉璃光世界,文殊佛国遍现观世界,无烦恼佛国欢喜世界,弥勒佛国喜足天等等。往生净土,虽非解脱,不是终极目标,但具有无比殊胜的闻法、消业、解脱的条件,因此是人天之中殊胜的一种善果。修净土的人,无论是往生哪个净土,都比一般的天殊胜,因为净土没有继续造业的环境条件,不会下堕,可以直接上升。所以,很多修行人都选择了这个道路,包括修密法的人也是这样,如果即生不能成佛,最后一招就是往生净土或者往生空行国,通过这个阶梯继续上升。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的戒律以及天堂、地狱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帮助?
【◆参考答案◆】:从戒恶行善的教化目的出发,佛教说的戒律以及天堂、地狱不但需要,而且对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人间法制社会的监狱、刑罚并不是为了压迫人,而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若没有监狱,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会想得到。犯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别人强迫的,犯法的人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也不能算不合理的强制压迫。同样,地狱也是恶人应得的报应,不能说是"神对死后灵魂的压迫"。社会法制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外力约束,宗教道德戒律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内在的信仰准则,因此,它能起到许多法律起不到的作用。在社会上杀人、强奸、盗窃、抢劫、贩毒等危害极大的犯罪活动,信佛的民族和佛教徒犯罪比例极低,这一点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7)【◆题库问题◆】:[问答题] 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参考答案◆】: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佛陀通过给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心
【◆参考答案◆】: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最究竟的爱心是什么?是父母的关爱、亲友的体贴,还是其他?请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是佛菩萨和上师对众生的关爱。这是一种无私的、广博的、彻底的、无求的爱,不仅给予我们暂时的快乐,如生活上的资助、心理上的疏导,还教给我们究竟获得解脱的教言。他们用无碍的智慧、辩才以及无缘的大悲心时时护念着一切众生。相比之下,父母的爱是暂时的,甚至是颠倒的,他们教子女杀生、骗人、结婚生子、伏敌护亲,将子女紧紧束缚在轮回中,长久不得解脱。亲友之爱就更不用提了,当你富贵显达之时,不用请他也会来,且谄媚奉承、笑颜相迎;当你没落衰败之际,谁都不愿意理你,甚至有时候还落井下石。平时你为他做了100件事,若有1件事不称他的心,他也会将以往的恩情一笔勾销,从此与你结怨生嗔、不共戴天。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参考答案◆】:(1)俗话说:"纵有金山银山,临终也带不走一文。"想到人终究要死,死后身外之物一切皆失,可以淡化对今世眼前利益的贪心。(2)过去有老修行说:"今晚临睡脱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说"这口气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气吐出",生命就是如此危脆,死亡会随时来临,种种天灾人祸,水火盗贼、王难战乱、车祸病魔等等,一口气不来就完了。意识到死无常,就不会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后天,或指望退休后再修。有没有明天、有没有退休还很难说呢。怎么面对死亡?身后又怎么办?这就要赶紧计划,做好安排。(3)觉悟到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每过一日寿命就减少一日、死亡就向自己逼近一日,就会提醒自己放弃对虚幻事物的迷恋,将宝贵光阴用来求取人生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