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行
【◆参考答案◆】: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参考答案◆】: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论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科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开始,因为修得慧生于思得意,思得慧生于闻得慧,所谓闻得慧,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慧,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像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中的粒子理论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着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皇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不禁令人对他们的空虚无知产生可怜。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法
【◆参考答案◆】: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5)【◆题库问题◆】:[单选] 文殊的道场在()。
A.峨眉山
B.九华山
C.普陀山
D.五台山
A.峨眉山
B.九华山
C.普陀山
D.五台山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有人说钝根反而成就可能快呢?
【◆参考答案◆】:虽然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自己来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再者,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理性分辨能力和增益智慧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的“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参考答案◆】: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一下“五蕴”?
【◆参考答案◆】:"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参考答案◆】: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