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计划生育(医学高级)题库
【◆参考答案◆】:《金匮》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此"胃反",乃反复呕吐之意,因胃有停饮,失其和降,则上逆而吐;饮停不化,津不上承,故口渴欲饮。水饮上泛,故呕吐频作,因渴复饮,脾虚不运,更助饮邪,如此愈吐愈饮,愈饮愈渴,致成呕吐不止的胃反现象。由于病属饮阻气逆所致,故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利水,化气散饮治疗。方中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为君,桂枝通阳化气,生姜和胃止呕,白术、甘草健脾化湿安中,诸药合用,气化水行,呕渴自止。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
【◆参考答案◆】:为癥痼害;胎也;桂枝茯苓丸主之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据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分析惊与悸的病因、病机及二者间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金匮》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在寸口诊得如豆形转动状的脉,为动脉,主惊证;诊得细软无力的脉象,为弱脉,主悸证。惊证是因外界刺激,卒受惊恐而成,惊恐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血逆乱,其人精神不定,卧起不安,出现动摇不宁,如豆粒转动之状脉象,故曰"动即为惊"。悸证为自身气血虚少,血不养心,心失所养,脉气鼓动无力,故见软弱而无力的脉象,时时自觉心中跳动,故曰"弱则为悸"。惊与悸虽然在病因方面有外来与内生的不同,但二者在病变上又是相互影晌,互为因果。例如惊久可以致悸,悸亦常可致惊,在一定情况下,惊与悸可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常将惊、悸并称。若寸口脉动、弱并见,为气血不足之人,又逢惊恐之象,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不能自主,即为惊悸。
(4)【◆题库问题◆】:[单选] 浸淫疮预后为顺势的是()
A.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B.从口流向四肢者
C.从四肢流向胸部者
D.从口流向胸部者
E.从胸部流入口者
A.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B.从口流向四肢者
C.从四肢流向胸部者
D.从口流向胸部者
E.从胸部流入口者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参考答案◆】:"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了黄疸病的治疗大法。此与本篇第8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相呼应。发黄,离不开湿邪。湿邪内停,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化失职,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熏蒸泛溢发黄。针对这一病机,治疗大法当以通利小便为主,小便利则湿有去路,诸黄可退。因此,通利小便是退黄的一大法则。古人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癥瘕
【◆参考答案◆】:腹中积聚痞块的统称。癥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肺痿
【◆参考答案◆】:肺叶痿弱不振,以经常咳嗽、咳吐浊唾涎沫,短气为主症的慢性虚弱疾患。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孤阳上出
【◆参考答案◆】:是阳气独盛而逆于上之意。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刚痉
【◆参考答案◆】: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临床如何运用茵陈五苓散?
【◆参考答案◆】:本篇茵陈五苓散条叙证简略,当以方测证。茵陈五苓散功在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淡渗利水除湿。全方利湿作用较强,故知本方主治湿重于热的黄疸,其症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外,还应有恶心倦怠,身重,食欲减退,小便不利,轻度腹满,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