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题库
(1)【◆题库问题◆】:[单选] 《复仇》中“无血的大戮”是指()。
A.路人围观裸身男女,虽未使用利刃,却分明是一种杀戮
B.统治者以旧礼教教化国民,令其愚昧冷漠,此是不见血的"吃人"或杀戮
C.裸身男女毫无动作,以致路人因无戏可看而"干枯到失了生趣"
D.裸身男女在旷野上拥抱,他们在表达生命力
A.路人围观裸身男女,虽未使用利刃,却分明是一种杀戮
B.统治者以旧礼教教化国民,令其愚昧冷漠,此是不见血的"吃人"或杀戮
C.裸身男女毫无动作,以致路人因无戏可看而"干枯到失了生趣"
D.裸身男女在旷野上拥抱,他们在表达生命力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填空题] 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
【◆参考答案◆】:曹植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得意”“忘言”?
【◆参考答案◆】:(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情采》
【◆参考答案◆】:(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2)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3)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4)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6)【◆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的选题常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主题和题材的现实意义
B.艺术上的开拓创新意义
C.只有艺术上成熟的作品
D.只选著名作家的作品
E.思想上有害的和艺术上拙劣的
A.主题和题材的现实意义
B.艺术上的开拓创新意义
C.只有艺术上成熟的作品
D.只选著名作家的作品
E.思想上有害的和艺术上拙劣的
【◆参考答案◆】:A, B, E
(7)【◆题库问题◆】:[多选] 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
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
B.以文学为研究对象
C.研究本体问题
D.推崇分析方法
E.推崇考据方法
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
B.以文学为研究对象
C.研究本体问题
D.推崇分析方法
E.推崇考据方法
【◆参考答案◆】:A, D
(8)【◆题库问题◆】:[填空题] “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见于陆机的《()》。
【◆参考答案◆】:文赋
(9)【◆题库问题◆】:[单选]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参考答案◆】: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