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题库
【◆参考答案◆】:在《人的文学》开篇,周作人即明确宣布"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周作人是从他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来阐述"人"的意义或"人"的真理的。首先,他在进化论的框架内借兽性和神性这对概念来说明人性的内涵。"我所说的人,乃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重点:(1)‘从动物’进化的;(2)从动物‘进化’的。"周作人以着重点和引号将"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这一"人"的命题一分为二,就此引出有关人性的双重规定:自然性(生物性、兽性)和精神性(进化性、神性)。就此他要强调的是:其一,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是人所固有的,因而其本能要求是正当的。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其二,由于人是进化的,他又不同于别的动物,他有"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的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周作人既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也反对极端的禁欲主义。他认为这两者或执于兽性,或执于神性,都因此而未达到人性。真正的人性应是灵肉一致的,是既超越了纯粹兽性又超越了纯粹神性,处于更高阶段的进化样态。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高密东北乡”?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多大作用?是否也妨碍了他创作的创新?
【◆参考答案◆】:莫言的小说,经常会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创造一种新奇的感觉世界的方式。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儿童视角、孩子目光,在莫言的作品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先后相承、不断采用的叙述方式。不管作品讲的是什么年代,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儿童的参与、观察和思考,都给这些作品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别致的、对读者有很多的诱惑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元素。比之于感性和理性较为协调的成人,孩子处于感性敏锐、理性不足的时期,他们对世界的感性认知,既强化和突出了对象的形象性,也与文学作品的直感性和形象性优先相吻合。如黑孩在河边砸石头时,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赋予声音以图像的一段描写:"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边传来的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到那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红高粱》故事的主体,写的是"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那一代人的故事,但经常跳出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却是一个名叫小豆官的孩子。如果把这个人物拿掉,这个作品的主体恐怕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是恰恰是由于小豆官的在场、评述,使得这个作品非常生动、鲜活,有了一种盎然的童趣。《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等作品里的一些成人叙述者,也有着一种长不大的儿童的心态,而《生死疲劳》中在六道轮回中的西门闹,由于兼有人类和各种动物的特性,因而他(它)眼中的世界也更加富有情趣。莫言在作品中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乡土文学,往往与特定的地域风情联系在一起。鲁迅以未庄、鲁镇、S城命名的浙江水乡,以及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畔、周立波的洞庭湖区,都是印上了深刻的个人标记的。80年代以来,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下,中国作家的地域性建构更为自觉。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莫言曾经说道: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我立即明白了我应该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当然我就是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创建这样的文学共和国当然是用笔,用语言,用超人的智慧,当然还要靠运气"。莫言的家乡,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由此转化为高密东北乡。它最先出现在《秋水》和《白狗秋千架》中,经由《红高粱》、《丰乳肥臀》,直到《生死疲劳》,莫言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如果按其历史顺序排列,《秋水》为其开端,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是写"爷爷奶奶"作为这块土地的开拓者的一段奇遇。然后,"爷爷奶奶"的形象在发展扩充和大幅度的改造后,又出现在《红高粱》系列作品和《丰乳肥臀》中。这是高密东北乡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时期。《透明的红萝h》、《枯河》、《生死疲劳》等则是发生在当代现实之中。而且,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和现实,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后者是作家真实感受着的人生,沉重、凄凉,前者是作家心灵中的幻象世界,激越、神奇。它在历史时间上是顺延的,在作家的创作上却是倒置的,由现实而返照历史的--经由想象力建造起来的红高粱世界的辉煌,映照出当代人的没落和凄凉,也印证着作家提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
(3)【◆题库问题◆】:[填空题] 茅盾的小说中,在艺术上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是《()》。
【◆参考答案◆】:蚀
(4)【◆题库问题◆】:[填空题] 郁达夫的历史小说《采石矶》的主人公是清代诗人(),1924年创作的()是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翁莲则是他三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参考答案◆】:黄仲则;《薄奠》;《迟桂花》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伤逝》中涓生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参考答案◆】:涓生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他虽也常提"理想",后来也不满子君沉溺于家务琐事,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那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这个"爱情"理想,如个人的爱情、婚姻、幸福等,与社会仍隔几层。二是: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如遭到"失业"的打击,还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末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涓生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比如,当他失业后,之所以认为自己失业只是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认识外,还由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是()年()月19日,而在重庆《新华日报》摘要发表是()年元旦。
【◆参考答案◆】:1943;10;1944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参考答案◆】: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地位卑微,却又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他一贫如洗,寄居未庄村头的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倍受地主豪绅的任意打骂、剥削和未庄一般人等的欺侮。他因一场"恋爱的悲剧"在未庄无法生存,被迫去城里当了一名小偷;回来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又稀里糊涂地闹了一番"革命",结果被革命后的新县政府诬为抢匪而枪毙!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也不愿正视外来的重重压迫与屈辱,反而以自欺欺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健忘、欺凌更弱小者等等畸形的心理与言行,来消解所受的压迫和屈辱,获取精神的自慰,陶醉于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非人"生活状态。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然,阿Q的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质朴、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满脑子的封建意识等等。这些与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了阿Q鲜明独特的个性。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赏析《赠白马王彪》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1、叙事线索清晰。2、使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3、结构特别,即采用章章钩连的形式。4、委婉含蓄。5、风格慷慨悲凉;6、语言平易,妥贴精炼。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戴着脚镣跳舞”
【◆参考答案◆】:这是闻一多所信奉的美国批评家佩里的名言:"差不多没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束缚住了,让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所谓"戴着脚镣跳舞"正是试图给诗歌限制和规范,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中说:"越有魄力的诗人,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闻一多所要打造的"脚镣"就是新诗的格律化主张。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参考答案◆】:可从其从问题到主题的构思方式、人物特点、评书体形式等方面来谈,也可联系五四问题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