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仇敌嗔害越强烈,所受的苦恼越厉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翻阅诸佛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不依靠怨敌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恐怕是没有的。所以,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耳不注如覆器之过,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好比碗底有洞,即使把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碗中若杂有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如果为了赚大钱、为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乘究竟教
【◆参考答案◆】: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大地狱
【◆参考答案◆】: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参考答案◆】:在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同样,在圣者眼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与孩童对沙屋的贪执一样可笑,无有实质意义。只是口头上的一种言词,这种言词对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因之坚固我执。在轮回的大梦里,若为了拼命追求名声而丧失财产、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区别?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
【◆参考答案◆】:作者说虽然没有亲见,但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详细的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行,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而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可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六尘指:()、()、()、()、()、()。
【◆参考答案◆】:色;声;香;味;触;法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智地
【◆参考答案◆】: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若有人想:“疾病并非故意害我,但怨敌却有加害我的念头,所以我一定要对他恨之不可。”请判别此观点的对错,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此观点不正确。从嗔恨的起因与过程上分析,都是毫无主体的,并没有一个人在主宰它,只是由于因缘条件具足,嗔恨自发地生起。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去作意如何生起嗔恨,嗔恨也会自动地生起。所以生嗔只是一个习惯的执著过程,并非有自主的力量。既然如此,我们在感受到某种嗔害时,又怎么可以去怨恨别人呢?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烦恼疾病与普通的疾病有什么不一样?
【◆参考答案◆】:普通的病只能危害一部分人,而且只能短时间的伤害,无法生生世世作危害;而贪嗔等任何一种烦恼,对每一个众生在久远之间都有巨大损害,谁即使只患上一种,便从根本上摧毁了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