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教师类
(1)【◆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B.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C.参加进修或其他形式的培训
D.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B.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C.参加进修或其他形式的培训
D.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题库问题◆】:[单选] 针对当时农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问题,提出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种教育,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方式的教育家是()。
A.雷沛鸿
B.晏阳初
C.陶行知
D.梁漱溟
A.雷沛鸿
B.晏阳初
C.陶行知
D.梁漱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晏阳初,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3)【◆题库问题◆】:[判断题] 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 )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可逆性和守恒是儿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
(4)【◆题库问题◆】:[单选]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
(5)【◆题库问题◆】:[判断题] 程序教学是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地教学形式。
(6)【◆题库问题◆】:[单选] 儿童通过触摸电炉知道了烫的意思,在罗杰斯的观点看来,这属于()。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情境学习
D.无意识学习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情境学习
D.无意识学习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是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 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7)【◆题库问题◆】:[判断题] 教师讲课应避免拖堂,也就是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 )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避免拖堂,可以避免超限效应。
(8)【◆题库问题◆】:[单选]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以判断他主张()。
A.启发性教学
B.循序渐进性教学
C.接受性教学
D.巩固性教学
A.启发性教学
B.循序渐进性教学
C.接受性教学
D.巩固性教学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题干中“教人发现真理”而非“奉送真理”,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9)【◆题库问题◆】:[单选] 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10)【◆题库问题◆】:[单选]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这一规定出自()。
A.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未成年入保护法》
B.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A.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未成年入保护法》
B.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