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参考答案◆】:三通
(2)【◆题库问题◆】:[单选] 拆除支柱、木板的顺序应()
A.从上而下
B.从中而上
C.从前往后
D.从下而上
A.从上而下
B.从中而上
C.从前往后
D.从下而上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判断题] 海瑞痛恨嘉靖皇帝。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单选] 宰相在南宋前期孝宗之后改称为()
A.首相
B.丞相
C.首辅大臣
D.摄政王
A.首相
B.丞相
C.首辅大臣
D.摄政王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对档案机构的破坏。
【◆参考答案◆】:"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档案典籍损坏尤为严重。战乱兵及各种认为的破坏,使各国的文书档案几乎荡然无存,各国所收集的档案典籍也因此遭受到更大的损坏。
(6)【◆题库问题◆】:[单选] 新石器时代的变革,称之为「新石器革命」,其主要的原因是?()
A.知道用火
B.懂得敲打石器
C.居住在山洞
D.知道农耕
A.知道用火
B.懂得敲打石器
C.居住在山洞
D.知道农耕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单选] “涵化”这个概念是下面哪一位辽史专家提出的:()
A.魏特夫
B.李斯特
C.尼采
D.渡边淳一
A.魏特夫
B.李斯特
C.尼采
D.渡边淳一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上计
【◆参考答案◆】: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吏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在木券,呈送中央考核,中央据此进行奖罚,亦为考课官吏的重要制度。汉朝上计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政绩。上计地点一般在京师,如皇帝出巡,则临时指定地点。上计时间通常在岁终之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以前,每年九月上计,此后每年十二月上计。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由司徒总核,实际上由尚书台主持。每年年终由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郡国上计使者,两汉也有不同。西汉县(道)上计于郡国,令、长、丞、尉自行;郡国上计于中央,由郡丞、国长史代行。东汉则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称为"上计吏"。令、长等不自行。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吏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在木券,呈送中央考核,中央据此进行奖罚,亦为考课官吏的重要制度。汉朝上计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政绩。上计地点一般在京师,如皇帝出巡,则临时指定地点。上计时间通常在岁终之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以前,每年九月上计,此后每年十二月上计。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由司徒总核,实际上由尚书台主持。每年年终由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郡国上计使者,两汉也有不同。西汉县(道)上计于郡国,令、长、丞、尉自行;郡国上计于中央,由郡丞、国长史代行。东汉则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称为"上计吏"。令、长等不自行。
(9)【◆题库问题◆】:[判断题] 隋末只是局部的农民起义。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虎符
【◆参考答案◆】: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字。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