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参考答案◆】:《地理大全》
(2)【◆题库问题◆】:[填空题] 1922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方式,即全体共产党员以()加入国民党,与()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参考答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中国国民党
(3)【◆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人物中,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曹雪芹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曹雪芹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参考答案◆】: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观念。无论是儒、道、墨、佛,还是法、兵、农、医,各家各派都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而"天人合一"的基本和主要涵义,也来自儒家的阐说,且儒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广泛、深入的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有着极其深刻和合理的一面,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原则和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把握上述统一性基础上,主张达到一种依据天地人普遍规律的高度自觉,从而将其应用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社会关系的调整、政治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谋略、道德的认识和修养、人生价值的理想定位等方面。进而在个体身上体现出心胸的宽广大量、情感的丰富纯净、心态的平和健康、举止的优雅得体、才学的渊深灵动。由此延伸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的思维模式,以及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不过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某些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释,把社会规律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而不作区分,是不科学的;而用天和人作简单的比附,有肤浅、牵强以至荒诞的一面,董仲舒之说便是典型。由此也产生一些负效应,如迷信天命、消极宿命、以理杀人等。
(5)【◆题库问题◆】:[单选] ()设立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晋武帝
D.隋炀帝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晋武帝
D.隋炀帝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史记》
【◆参考答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内容是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间的史事,体裁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是君主的传记;"表"按年代列举主要史事;"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列传"为人物传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以后史书所遵循,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题库问题◆】:[单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哪个历史人物?()
A.韩信
B.张良
C.樊哙
D.陈平
A.韩信
B.张良
C.樊哙
D.陈平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家的“十二因缘”指什么?
【◆参考答案◆】: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产生万事万物的道理,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没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的道理。如果以烦恼为因(内在原因),以业为缘(外部条件),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十二因缘"是具体讲"缘起",即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其中"十二"即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生的苦乐等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9)【◆题库问题◆】:[单选] 对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的意义,下列选项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信史地位和年代
B.确立了商王朝以及其之前的信史地位
C.确立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以及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
D.丰富了研究夏王朝的甲骨文材料
A.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信史地位和年代
B.确立了商王朝以及其之前的信史地位
C.确立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以及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
D.丰富了研究夏王朝的甲骨文材料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答案◆】:物品:农产品、手工业品。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