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院感知识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幼儿园小班上计算课,作业内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2"。老师讲完后,带小朋友一起练习。老师问一个小朋友:"数一数你长了几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长了3只。"年轻老师一时生气,就说:"长了4只呢。"那小朋友也跟着说:"长了4只呢。"老师说:"长了5只。"那小朋友又说:"长了5只。"老师气得直跺脚,大声说:"长了8只。"小朋友也跟着猛跺一脚说:"长了8只!"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小朋友还以为自己回答对了,也咧开嘴天真地笑了。(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10分)(2)老师的做法对吗?请做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好模仿的性格特点。好模仿是幼儿小班(3—4岁)突出的性格特点。他们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2)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第一,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的模仿与其能力发展易受暗示密切相关。幼儿的模仿也和其自信心不足有关。第二,利用模仿进行教育,可以获得良好成效。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第三,老师坚决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榜样,不能说反话,否则将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民主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民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 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 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2) 专制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中,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的干预和禁止过多,对子女的态度简单粗 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 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中心和胆大妄 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危害。在放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 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 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参考答案◆】:幼儿园课程评价总的原则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具体表现在:(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题库问题◆】:[单选]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调控系统
D.情绪状态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调控系统
D.情绪状态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人的真正面目来 面对儿童,无所躲避,更不必掩饰。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做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他们充分的探索与自我发现的 机会,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只有教师不以评判的态度对待儿童,只有当儿童有最大的安全感时,学习才是有效果的。三是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 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深切真诚的了解,才可能产生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应给予儿童以温暖和鼓励,并真诚地热爱他们。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会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要以亲切的面部表情、和蔼可亲的语气同幼儿进行交谈,对于新人园的幼儿要尽快帮助他们熟悉新环境。(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中小班幼儿往往因为发展的不成熟,对于友谊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幼儿更是把和蔼可亲与软弱可欺混为一谈。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以硬克硬,而是要让幼儿首先分清这两个词的内在含义,要幼儿对自己的言行负起必要的责任。(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与幼儿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支持,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良好师生关系。在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的主要责任者是教师、保育员与幼儿。这些人都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还要具有正确的"爱"的精神。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保教结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6)【◆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活动设计题:以"我爱我家"为主题,设计一个教育活动,并以理论说明其中的活动目标。参考要点:目标体现出现情感、态度、知识、经验和能力素质即可。
【◆参考答案◆】:《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1.乐于大胆地与同伴说说爱家的理由,分享家庭的快乐。 2.进一步感受家的温暖,产生爱家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家是什么》;钢琴曲音乐《我爱我家》;搜集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家。 教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你喜欢自己的家吗?"幼儿回答。"你最喜欢家里的什么"请幼儿回答,教师注意让幼儿充分地讲述。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爱家里的某一个房间、有的爱某一物品、有的爱某一宠物、有的爱某一亲人,"小朋友都爱自己的家",教师出示字"我爱我家",领幼儿读一遍。 2.出示课件,教师配乐读诗歌《家是什么》。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朗诵:家是什么——小兔子说家是温暖的地方,小老鼠说家是安全的地方,小鸟说家是幸福的地方,小朋友说家是妈妈温暖的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 教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有问题想问吗?"幼儿回答。 教师讲解为什么说家是妈妈温暖的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 再次朗诵诗歌。 3.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家是什么。 幼儿自由思考,教师请幼儿轮流回答(家是××),教师用一句话讲解幼儿所说的话的寓意。 教师小结:爸爸妈妈爱宝宝,宝宝也爱爸爸妈妈。 4.请听一首爸爸、妈妈、宝宝一起唱的特别好听的歌《我爱我家》。 活动延伸: 为家人说一句话或给一个拥抱,让家长感受到对他们的爱。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参考答案◆】:(1)办园(班)条件简陋。幼儿活动室窗户较小,采光面积不足;桌椅、板凳不统一;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缺乏教具、玩具、幼儿读物。 (2)"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一日活动与小学生相似,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操,按照小学的铃声卜下课;滓莺读、写、算的学习;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每周上课节数在18~24节之间,每节课在45分钟左右;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期末考试。 (3)"城市化"教育误导。教师到城里幼儿园听课,然后按照听课的教案,利用本班幼儿进行模拟教学,并推广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再去效仿。 (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师不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家长也不重视子女教育。 (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教师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大多为初中文化,绝大多数没受过职前专业训练;在职培训机会又很少,合格率较低。 (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个人身体体质体能和服装清洁卫生习惯均较差;胆怯;普通话差。
(8)【◆题库问题◆】:[单选]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三种典型的亲子关系类型。
(9)【◆题库问题◆】:[单选] ()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
A.随意性
B.为游戏而游戏
C.目的明确
D.游戏时间长
A.随意性
B.为游戏而游戏
C.目的明确
D.游戏时间长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为游戏而游戏,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内涵。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主要有两方面: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所以,"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而"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状况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也已不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后,马克思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消灭归根到底取决于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这些结论对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教育必须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要求;其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分离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一次重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