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身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应身

【◆参考答案◆】: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见

【◆参考答案◆】: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现今时代,如何保持不退学佛的信念?

【◆参考答案◆】:的确,在现今时代,人都变得现实了,但作为佛教徒,应经常思考佛教所说的生命无常。无常不是说你活上几十年就会死了,无常是没有时间界线的,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生和死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胎儿在母体中形成,开始了生命的过程,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继续生长到老年;从另一角度看,则是一步一步接近死亡。生命总会结束的,所以从诞生之日开始,一方面是迈向成长,一方面则接近死亡。但是死亡时间没有绝对性,有的在胎中已死;有的一生下来就死;有的活上几十岁;有的却是上百岁。有的是正常死亡;有的是不正常死亡;有的是死于自然灾祸;有些是意外死亡。无常是入佛之门,首先要想到无常,这是最现实的事,光想着赚钱和吃饭,没有考虑到后果的话,不是一种聪明和有责任的想法。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智慧,无论是国王、总统或是富豪,在生死上都是没有分别的,有钱买不到寿命,所以不能执著,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学佛不要光考虑眼前的东西,要学习菩提道次第,发菩提心就是长远的打算,人和动物的分别是人有智慧。做人要像下棋一样,不要只顾前面这一步,高手下棋时要看三步,不要光看面前的一步。做人不要只修今生的路,还要修来生的路。这样经常思维无常,就可以策发学佛的信念,不致退失。

(4)【◆题库问题◆】:[问答题] 傲慢与自信有什么不同?你平时是怎样区分这二者的?

【◆参考答案◆】:1)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2)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所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无常

【◆参考答案◆】: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最终还是要归於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6)【◆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参考答案◆】: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7)【◆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会导致哪些严重过患?请对应颂词一一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在闻法方面有什么打算?

【◆参考答案◆】:1)"串习、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时,如果中间就放弃,这种恶习将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导致,士用果的罪业也越来越大。2)"增苦"(异熟果):以罪业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3)"他业卑劣":若放弃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难成功。4)"彼果卑劣":本来会有十分善妙的果报,但因为中途中断,所以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终的功德大。5)"复不成":有两种解释方法:(1)中断了以后,虽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种违缘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2)一件善事没有圆满的话,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参考答案◆】: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就算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在得遇佛法时,可以得到如此激励而能经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听受。

(9)【◆题库问题◆】:[问答题] 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参考答案◆】:会有犯戒堕入恶趣的后果。就像一个人开车不懂交通规则和驾驶技术,必然有车毁人亡的后果出现。譬如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个别居士和出家人,虽然受了皈依戒和菩萨戒,但仍然对蚊子、蟑螂等大打出手,认为这些该打、该杀。如是虽自诩为佛教徒,却做出损害众生的行为,完全与佛陀慈悲的精神相违,这就是不懂戒条的原因所致。但不管怎么样,因果毕竟不虚,这种杀生犯戒的行为,既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正法念住经》亦云:"杀一众生,需一中劫住于地狱。"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六斋日是哪些天?

【◆参考答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