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

  • A+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美”

【◆参考答案◆】:是新诗格律化闻一多的主张,它是新月诗派现代格律理论的纫领和核心,它是作者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艺术理论之后提出来的,表现在: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有中国传统诗画的效果;建筑美:有诗体形式的美感并服务于诗的内容。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感伤自己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卑下地位。这种感伤在他的小说《歧路难》中早就有明确的表现,而在他的散文中则表现的含蓄、曲折得多。《三诗人之死》,写的是自己所喂养的三只小兔的毁灭。诗人因为很喜欢这些小生灵,故以西欧三个诗人的名字为他们命名,一只取名为"拜伦",一只称为"雪莱",一只黑的称为"济慈"。不幸三个小生命都先后离他而去。"拜伦"被猫叼走了,"济慈"失踪了,"雪莱"也病故了。诗人通过它们的毁灭曲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身世感。与此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了强权者是天才诗人和美的大敌,于感伤中透露出发帝反封建的意向,于身边琐事中显示了时代情感。全文写的舒泰、轻灵,那淡而有味的感伤耐人咀嚼,引人联想。(2)、对自己勇气丧失的感伤。这种感伤比起第一种感伤来,意义更为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揭示了自我感伤的主观原因,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弱点,显示了一种较为清醒的理性精神。《芭蕉花》是其代表作。本文写昔日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违背母训到别人圆中掐了一朵芭蕉花。这种行为虽然有悖做人的道德,受到父母的斥责,而到今日,自己虽然明白了这一道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的这个原因,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与勇气。"如此坦诚的自剖,不仅直观地显示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诗人的影响,同时也使郭沫若感伤的牧歌情绪升上了一个新的境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诗人,郭沫若在散文中一方面自我感伤,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感伤中进行清醒的自我批判,同时,也将这种批判扩大、升华为对人性恶的批判。《曼陀罗华》最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寄深沉的人性批判于感伤的特点。它最生动地表现了郭沫若"牧歌的情绪"中的清醒理性,显示了郭沫若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这正是郭沫若感伤散文最可宝贵的思想意识,也是郭沫若的感伤情绪区别于消极浪漫主义情感的地方。同时它也说明了"感伤"虽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基础,却并不是这种情绪的主导倾向。

(3)【◆题库问题◆】:[填空题] 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

【◆参考答案◆】:林海雪原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何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1、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土改的伟大意义;2、正确而深刻地表现了党的领导作用;3、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农村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借景抒情,运用象征手法赞美了北方军民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茅盾散文名篇是《()》。

【◆参考答案◆】:白杨礼赞

(6)【◆题库问题◆】:[单选] 散文名篇《囚绿记》的作者是()。
A.丰子恺
B.丽尼
C.陆蠡
D.臧克家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单选] 莽原社和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
A.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B.未名社不是鲁迅发起的
C.莽原社不是鲁迅发起的
D.都是高长虹发起和领导的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3、《女神》所表现出的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感情,使中国新诗的诗性特征大大加强,其艺术个性对后来诗人影响很大,从冯至、闻一多、徐志摩到蒋光慈、田间、艾青等一大批诗人都受到影响。

(9)【◆题库问题◆】:[填空题]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

【◆参考答案◆】:发表《人的文学》等论文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雨巷》对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主要是受法国象征派的中坚人物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在其《诗的艺术》等作品中指出,诗如果没有"出神入化的变幻",那么"呆板的完整只会叫人难堪",因而他提倡"模糊与精确的紧密结合",同时他还强调诗作的音乐性:"万般事务中,音乐位居第一"。《雨巷》的格调空朦凄迷冷清。狭长阴湿的小巷,霏霏的淫雨,带着哀愁的姑娘,独行的"我",共同构成了一副极富象征意味的图画,这副色调阴冷的画面也许就是那时的时代氛围的象征或者是诗人那孤寂,彷徨的心境的写照和外化,——"结着仇怨的","象丁香一样的"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的愁苦,哀怨和理想的化身,而姑娘的由远及近,最终飘然而逝,这不仅强化了氛围的凄迷和诗人理想的缥缈,而且还体现了魏尔伦的"精确与模糊的紧密结合"的意象建构原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