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2)【◆题库问题◆】:[单选]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
A.杀生
B.妄语
C.邪见。
A.杀生
B.妄语
C.邪见。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有情居
【◆参考答案◆】: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参考答案◆】: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大约三尺左右,不能过远、过近。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为了察看道途上的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识
【◆参考答案◆】: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6)【◆题库问题◆】:[问答题] 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参考答案◆】: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所谓愿菩提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正式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7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答:究竟而言,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比如转生天界时,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虽然发了愿菩提心的人在轮回中还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一想
【◆参考答案◆】:谓比丘应以十一想来思念如来,即戒意清净、威仪具足、诸根不错、信意不乱、常有勇健意、苦乐不以为意、意不忘失、止观现在前、三昧意无休息、智慧意无量、观佛无厌息。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会导致哪些严重过患?请对应颂词一一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在闻法方面有什么打算?
【◆参考答案◆】:1)"串习、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时,如果中间就放弃,这种恶习将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导致,士用果的罪业也越来越大。2)"增苦"(异熟果):以罪业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3)"他业卑劣":若放弃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难成功。4)"彼果卑劣":本来会有十分善妙的果报,但因为中途中断,所以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终的功德大。5)"复不成":有两种解释方法:(1)中断了以后,虽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种违缘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2)一件善事没有圆满的话,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参考答案◆】:"出言当称意":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基意乐,值得信任。"义明语相关":说话时,应当将中心意义表达清楚。说一番话,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有话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说,让听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阐述的意义。"悦意离贪嗔":"悦意"是指说话温和慈爱,使别人生起喜悦,乐意接受。"离贪嗔"指说话中要保持纯正清净的语言,摈弃贪嗔染污意乐,使谈吐远离贪爱、嗔恚等不正语。"柔和调适中":"柔和"指断除粗恶话语,以温和文雅的语言方式与人交谈。"调适中"指说话声调要适当,高低快慢要适中,每次说话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注重语言不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别人,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