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期货投资分析题库
【◆参考答案◆】: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1)按已知同化量A和呼吸量R,估计生产量P,P=A-R=C-Fu-R,(C——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Fu——尿粪量)。(2)根据个体生长或增重的部分Pg和新生个体重Pr,估计P,P=Pg+Pr。(3)根据生物量净变化△B和死亡损失E,估计P,P=△B+E。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顶极?简述演替的3种顶极学说。
【◆参考答案◆】: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称为顶极群落。顶极理论有3种: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学说。单元顶极论: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的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群落。多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等顶极。顶极格局学说: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层间植物包括藤本植物、()和寄生植物。
【◆参考答案◆】:附生植物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
【◆参考答案◆】:捕食是指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捕食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被捕食者的质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这样阻止了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之间形成二者长期的协同进化。捕食者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竞争的减弱能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故捕食作用能维持群落的多样性。被捕食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制约,避免数量太大,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系统崩溃。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参考答案◆】:(1)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2)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3)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类。(4)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5)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种群本身数量稀少。
(6)【◆题库问题◆】:[填空题] 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的总称。
【◆参考答案◆】: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气相型循环物质与沉积型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循环迅速,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如CO2、N2、O2和水等。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2)沉积型:矿物元素贮存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开采冶炼,从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吸收,并沿食物链转移,经微生物的分解再返回环境。一部分在土壤中,一部分随水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缓慢易受干扰。沉积循环通常无全球性影响。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上比山下晚
B.高纬度比低纬度晚
C.沿海比内陆晚
D.平原比高原晚
A.山上比山下晚
B.高纬度比低纬度晚
C.沿海比内陆晚
D.平原比高原晚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
【◆参考答案◆】: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营养物质的缺乏,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不会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物种形成的方式?
【◆参考答案◆】:分为3类:(1)异域性物种形成;(2)邻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