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世间
【◆参考答案◆】: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2)【◆题库问题◆】:[问答题] 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通过学习这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参考答案◆】:"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可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听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杂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如果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六垢"分六:傲慢。主要宣讲持有傲慢而闻法的过患;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胜利。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治。内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疲厌。分析了疲厌的情况、过患,及对治。、"五不持"分五:"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基: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众生。道: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果: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空一切空
【◆参考答案◆】: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5)【◆题库问题◆】:[单选] 修学佛教五乘共法,仍应以()为第一条件。
A.归依三宝
B.行六度
C.布施
A.归依三宝
B.行六度
C.布施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现今时代,如何保持不退学佛的信念?
【◆参考答案◆】:的确,在现今时代,人都变得现实了,但作为佛教徒,应经常思考佛教所说的生命无常。无常不是说你活上几十年就会死了,无常是没有时间界线的,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生和死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胎儿在母体中形成,开始了生命的过程,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继续生长到老年;从另一角度看,则是一步一步接近死亡。生命总会结束的,所以从诞生之日开始,一方面是迈向成长,一方面则接近死亡。但是死亡时间没有绝对性,有的在胎中已死;有的一生下来就死;有的活上几十岁;有的却是上百岁。有的是正常死亡;有的是不正常死亡;有的是死于自然灾祸;有些是意外死亡。无常是入佛之门,首先要想到无常,这是最现实的事,光想着赚钱和吃饭,没有考虑到后果的话,不是一种聪明和有责任的想法。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智慧,无论是国王、总统或是富豪,在生死上都是没有分别的,有钱买不到寿命,所以不能执著,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学佛不要光考虑眼前的东西,要学习菩提道次第,发菩提心就是长远的打算,人和动物的分别是人有智慧。做人要像下棋一样,不要只顾前面这一步,高手下棋时要看三步,不要光看面前的一步。做人不要只修今生的路,还要修来生的路。这样经常思维无常,就可以策发学佛的信念,不致退失。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善恶业的特殊之果?请详细分析善业特殊之果的殊胜性。
【◆参考答案◆】:善业、恶业的特殊之果,分别指转生到清净刹土、地狱中去。1)生处殊胜:我们降生在人世间,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时,母胎臭恶狭窄,母亲不当的饮食会导致胎儿感受各种剧痛。而往生到清净刹土以后,全部是在莲花中化生,对自己及父母无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样漫长,而且清净的莲花胎藏无有任何垢染,周围的一切妙香芬芳、悦意清凉。2)饮食殊胜:降生之后的饮食,也不像世间这样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生命,而是以诸佛菩萨的大乘妙法甘露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润滋圆满,丝毫没有饮食缺乏或营养不足的痛苦。3)身体殊胜: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转生到净刹之后,十方诸佛菩萨心间发出光芒,清净无垢的莲花自然开启,托生出花蕊上的身体庄严相好,所有的身肢刹那间全部圆满。4)生后殊胜:我们出生后,学知识要通过老师的教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诸多痛苦与烦恼。而清净刹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发愿力和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来面前闻受深广法门,身心法喜充满,随时可示现无量化身而利益无数众生。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七地
【◆参考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