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参考答案◆】: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弹指
【◆参考答案◆】:(喻)极短的时间。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参考答案◆】:皆可摄于染污心、好行无义心中。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做,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迷
【◆参考答案◆】: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时轮法的传承源流是怎么样的?
【◆参考答案◆】: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后的第二年,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请求,在离孟加拉以南数百里地的希目达那格扎嘎宝塔下,地上化现时轮坛城,空中化现光华星宿坛城,佛化时轮金刚威严相,向与会金刚弟子赐灌童子式世间顶和超世顶,宣说《时轮本续一万二千颂》,与此同时还开示了许多密法。第二年三月份,月贤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宝石建造时轮意境坛城,结集了《时轮本续》,并写了《时轮本续大疏》,将王位传给了王子拉旺。从此父子代代相传,讲授《时轮本续》和《本续大疏》。香巴拉王第八代是扎巴王。此王著《时轮续略》施法降服各持种姓之见的3500万婆罗门众,统一于金刚种。从此以后香巴拉法王被称作柔旦(有种)。第二代柔旦白莲王著了《续略大疏无垢光》。第十代柔旦海胜登基之年(公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第十二代柔旦太阳王登基之年(公元1027年)吉觉译师将时轮译成了藏文。藏历绕迥年就从这一年开始。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孜鲁班智达把时轮传承从香巴拉带到了印度,他传给了布多阿杂亚,布多传给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传给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对时轮法弘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亲传弟子喀什•达瓦贡保和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把时轮法传到了雪域藏地。时轮法在藏地初传时期有卓、热两个派系。喀什•达瓦贡保来藏地弘法时,开始与香蒲琼瓦合译《时轮大疏》,并将时轮学修法统完整地传给了贡巴关却,贡巴又传给了卓敦南木拉泽。卓敦修证成绩卓著,一代时轮大师玉茂木觉多杰就出自他的门下。玉茂传到第五代华青嘎洛时两派合流,以卓敦为代表的这一传承称卓派。另一派最初由热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为师,得到完整的时轮学修法统,并补译了很多时轮经典。其三传弟子热本桑传给了华青嘎洛,这一派便称热派。卓、热两个传统传至华青嘎洛时汇合在了一起。华青三传多吉坚赞。多吉坚赞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到中原传过法,后来他把时轮传给了布敦大师。布敦亲传大弟子曲吉华瓦传给了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传给他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杰。克珠杰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传密法,尤精于时轮,其考证解释《时轮略续大疏》的著作有200万字,重新修订了时轮历法。宗喀巴大师的第七代时轮传承人是四世班禅,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是九世班禅。时轮续部学说传统和灌顶修持传统,从佛祖起,经过香巴拉诸法王,印度大师,雪域藏传佛教大师,代代相传,法脉从未中断。此法统的历代传承大师个个都是学精显密、戒德纯洁高尚、修证亲验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时轮法统高度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不纯成分的掺入。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如来
【◆参考答案◆】: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向?诸佛菩萨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么当中?
【◆参考答案◆】:《宝箧经》中讲,如果没有回向,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很容易被摧毁。又《极乐愿文大疏》中言:"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其中就讲到不回向是灭善根的一个因。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关于此点,《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故毁谤你,莫名其妙地打骂你,令你非常痛苦,这些都是由什么造成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都是由于前世所造的恶业而感现的,佛在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参考答案◆】: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153位,宗喀巴大师也有30多位上师。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说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岂非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