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资格考试
【◆参考答案◆】:正确
(2)【◆题库问题◆】:[单选] 一位美国学者曾在书中高度评价我国的一位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里的“他”应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邦
D.钱学森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邦
D.钱学森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单选]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全面民族复兴
D.全面从严治党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全面民族复兴
D.全面从严治党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单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
B.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高级的过渡,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C.在中国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D.将企业的改造与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A.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
B.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高级的过渡,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C.在中国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D.将企业的改造与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单选] ()年新式警察制度推广到了整个直隶。
A.1902.0
B.1903.0
C.1901.0
D.1905.0
A.1902.0
B.1903.0
C.1901.0
D.1905.0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填空题] 194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发布《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的政策。
【◆参考答案◆】:“耕者有其田”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不属于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的是()。
A.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的是与外国相同的道路
B.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C.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中城市
D.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设备较差
A.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的是与外国相同的道路
B.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C.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中城市
D.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设备较差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判断题] 争取多数,联合多数,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毛泽东策略思想的核心。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概念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坚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概念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坚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