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的政治、文化、心理内涵。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的政治、文化、心理内涵

【◆参考答案◆】:林道静形象的政治、文化、心理内涵:(1)知识分子寓言与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2)国家寓言与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3)民族寓言与对精神父亲的崇拜与追寻。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胡适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朝晚期,“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中道兄弟,提出了“(),不拘格套”的主张,基本上扭转了复古的风气,小品文开始流行。

【◆参考答案◆】:袁宏道;独特性灵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胡适《上山》的基本内涵,并以《上山》为例简析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的变化所做的努力。

【◆参考答案◆】:《上山》一诗中,胡适怀着积极的态度热情地赞唱着"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努力往上跑"的"攀登"精神,以及不达"高峰"决不罢休的愿望和抱负。诗作中表现出一种楔而不舍的奋力向上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我们对真理和正义事业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执著追求精神。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转变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然诗歌也使用了白话语体,但并没有能够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仍然残留着一些文言的词句和气味。而《上山》这首诗已经彻底摆脱了旧诗体式的束缚,是用纯正的白话写成的完全意义的自由体新诗了。将白话诗体从旧体诗中完全解放出来,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5)【◆题库问题◆】:[填空题] 秦牧的代表作是文艺随笔集《()》和散文集《()》。

【◆参考答案◆】:艺海拾贝;潮汐和船

(6)【◆题库问题◆】:[填空题] 马多寿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参考答案◆】:三里湾

(7)【◆题库问题◆】:[填空题] 抗日战争时期,台湾的作家()、()等人,不屈不挠,坚持创作,写下了一篇篇凝聚着血和泪的文学作品。

【◆参考答案◆】:杨逵;吴击流

(8)【◆题库问题◆】:[填空题]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是对中国古代()体的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参考答案◆】:赋

(9)【◆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位作家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A.刘呐鸥
B.穆时英
C.施蛰存
D.叶灵凤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分析韩愈《师说》一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师说》一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如下:第一,论点准确、突出,论据具体有力。文章的首先根据"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中心论点,明确了"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和"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行为来论证,简明具体,很有说服力。第二,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首先提出论点,并从道理上作初步论证。接着通过三组对比,生动有力地批判耻于从师的坏风气,充分论证了人"人有师"的论点,又以孔子从师的事例突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论点。最后点明写作意图,落实到"行古道"这一主张。第三,运用对比,反复论证。A.通过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B.通过对童子、对自已的不同要求对比,指出士大夫行为的自相矛盾;C.通过"士大夫之族"同"巫师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揭示师道不复的原因。组组对比都论证了人"必有师"。文笔犀利,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四,语言简洁多变,气势流畅雄健。这篇文章语言洗练,句式多变,既有排比句,又有对偶句;既有陈述句,又有感叹句;既有长句,又有短句,参差错落,雄健简洁。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