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题库
【◆参考答案◆】:女性意识;女性价值标准
(2)【◆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参考答案◆】:诗经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认为文学是()
【◆参考答案◆】:诗教;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文气说
【◆参考答案◆】:(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
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六义”原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六诗;风、赋、比、兴、雅、颂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云门三种语”
【◆参考答案◆】:
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的,原是禅宗语,开以禅喻诗之先河。三种语即"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用来说明诗歌三种不同境界:
第一种语是指随物赋形、描绘生动的画工境界;
第二种语是指意在言外、含蓄深远的神妙境界;
第三种语是指与自然冥契的化工境界。这是由浅到深的三种不同境界,认为最高境界是"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即浑然天成,不落痕迹的境界。
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的,原是禅宗语,开以禅喻诗之先河。三种语即"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用来说明诗歌三种不同境界:
第一种语是指随物赋形、描绘生动的画工境界;
第二种语是指意在言外、含蓄深远的神妙境界;
第三种语是指与自然冥契的化工境界。这是由浅到深的三种不同境界,认为最高境界是"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即浑然天成,不落痕迹的境界。
(8)【◆题库问题◆】:[单选] 《我学国文的经验》最初发表于()
A.孔德月刊》
B.《雨天的书》
C.《谈虎集》
D.《谈龙集》
A.孔德月刊》
B.《雨天的书》
C.《谈虎集》
D.《谈龙集》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陆机的文艺思想。
【◆参考答案◆】:
陆机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文赋》中。首先,他对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段,就是说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后来刘勰的《神思》篇可能正源于此。其次,他提出著名的"缘情"说,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和传统的"诗言志"说,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认为诗歌不仅是言说社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抒发一己悲欢之情的,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外,在风格论、表现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都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陆机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文赋》中。首先,他对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段,就是说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后来刘勰的《神思》篇可能正源于此。其次,他提出著名的"缘情"说,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和传统的"诗言志"说,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认为诗歌不仅是言说社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抒发一己悲欢之情的,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外,在风格论、表现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都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理、事、情”
【◆参考答案◆】: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