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中山舰事件
【◆参考答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加冯争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第国焘至广州,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3)【◆题库问题◆】:[填空题] 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的是()。
【◆参考答案◆】:兴建经济特区
(4)【◆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家也讲“相好”吗?
【◆参考答案◆】:佛家的"相好"就是指"好的相貌"佛的色身所具备之庄严微妙的形相。其中"色身"就是属物质的身体,它有形有相能摸能触。不过要注意的是那可是"佛的形相",自然不似你我这般邋遢俗气。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的并称。其中佛身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也就是说,"相"较粗,"好"较细。也就是这"一粗一细"使得你我这等凡夫即便见到了佛,也最多是见他的"相"而已,其"好"则很是难见。举个例子吧,"阿弥陀佛"就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厉害吧?所以即便美如潘安,顶多就是一臭皮囊而已。另外,"相好"也不是什么容易事,菩萨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要在佛前修各种的"相好",而且只有修完一百种福,才成就一种相好。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张三丰和太极拳有关系吗?
【◆参考答案◆】: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具有健身祛病功效的拳术。太极一词,出自《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最先开始使用太极图来揭示大至宇宙、小至万物的阴阳关系。简言之,"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太极拳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与阴阳,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太极拳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并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舒展流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太极拳到底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创?武术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王廷创编的。至今在陈家沟的陈氏家谱中,还能见到陈王廷名下注有"陈氏太极拳创始人"的字样及《长拳谱》、《太极拳谱》的旧抄本。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张三丰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但唐豪在《少林武当考》中认为这完全是讹传。应该说,太极拳并不是一人独创的,而是在前人长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其形成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7)【◆题库问题◆】:[单选] 《海外新话拾遗》增加了的内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台湾抗英
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
C.英王女儿被擒
D.《东游日记》
A.台湾抗英
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
C.英王女儿被擒
D.《东游日记》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太师椅”与太师有关系吗?
【◆参考答案◆】: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太师椅是在圈椅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而圈椅的基础又是交椅。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太师椅在清代大放光彩,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此时,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1)功成身退、安贫乐道的处世之道。老子讲"反者道之动",主张"功遂身退",认为这是"天之道也"。道家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归根,要返本、要复初、要慎终如始,就是认识到事务的发展是有个限度的,无限夸大事功,就会过度,就会走向反面。(2)内心澄明、超然淡泊的人格精神。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人格和理想境界,在历代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中,也蕴藉着这种澄明的人格力量。(3)负面影响。道家之于中国文化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有意无意间变得"超脱老猾"。"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人失去了理想,不去行动。"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名不正”为什么就“言不顺”?
【◆参考答案◆】:《论语·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明白,事情就办不成。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时要做到名实相副,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国君的要有个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有个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个儿子的样子)。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的意思。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权臣造反时,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师出有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例如,汉景帝时,诸侯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唐朝的安禄山打着铲除杨国忠的幌子,发动了"安史之乱";明朝的朱棣举着"靖难"(诛齐泰、黄子澄)的牌子,生生地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可话又说回来了,孔夫子虽然借此教导我们要打好舆论战("正名"),可他也只是说舆论战("正名")影响着全局的胜利("事成"),却没有说舆论战("正名")赢了,"事"就一定成功。比如说汉景帝和建文帝,他们同样是削藩,但怎么就一成一败呢?所以有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舆论战,而在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讲"名正言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历史往往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