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题库
【◆参考答案◆】:1、在五四时期,这一现象毫不奇怪。2、巴金是从反封建、反专制的目的去接受的,积极面是主导的,并形成作品鲜明的反封色彩和强烈的感情。3、在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作者未能对人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予以应有的批判。
(2)【◆题库问题◆】:[单选]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作者是()。
A.周扬
B.冯雪峰
C.成仿吾
D.瞿秋白
A.周扬
B.冯雪峰
C.成仿吾
D.瞿秋白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单选] 《绝对信号》整部剧作运用了()手法,描写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所产生的心理失衡、苦闷彷徨的矛盾心态。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象征主义
D.自然主义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象征主义
D.自然主义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参考答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还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态世界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突破和创造。无论是在乡村人物塑造的丰富、表现乡村世界的广阔,还是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具体切实,尤其是在表现乡村生活的自在和积极面上,它都达到了新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史的意外收获。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史称"山药蛋派";又由于他们都是山西作家,又称"山西派";"山药蛋派"虽然没有发表明确的宣言,却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思想基础和文学基础。他们从小就与当地农民一起斗争和生活,他们对山西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们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与赵树理一样,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时,都是以农民直接的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都把自己看作农民中的一分子,坚定不移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他们的"思想和形象始终确切不移地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问题小说"特点。"山药蛋派"的作家,还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都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他们的艺术修养,主要来自地方戏曲、说书艺术、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等传统文化,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美学理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写农民达到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叙事手法上,追求故事动态发展、单线索推进;在结构安排上讲究有头有尾、依次进行,分段明确,交待清楚;在人物刻画上,强调情节生动、细节真实,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性格和相貌,极少用静态描写和心理分析;在语言运用上,要求通俗明了,朴素自然。50年代初,孙犁就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了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文学青年,发表了一批以诗化、散文化的美学风范为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等,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或描写冀中人民的斗争史和情感史,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在新文学史上,周立波描写湖南本地民俗风情的作品,在周立波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周健明的《柳林前传》、谢璞的《二月兰》、孙健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等有着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湖南作家为主的"茶子花派"。"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
【◆参考答案◆】: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25年前为前期,之后为后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收入《志摩的诗》(1925)集中;后期的诗歌主要收入《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1932)中。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思想倾向、情感内涵、风格追求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总体倾向,特别是在诗味、诗趣、诗美、话语方式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什么叫“先锋小说”?为什么它在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后,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参考答案◆】:在新时期初,"先锋"一词曾被用来描述当时的朦胧诗运动。1985年前后,随着马原、残雪、余华等作家掀起了小说创作的革新风暴,评论界便以"先锋小说"或"先锋派"小说来描述这些迥然不同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型小说样式。可以说,形式上不好懂是先锋最明确无误的标记。"经过这些艺术积累和思想变革,先锋小说终于在1985年前后形成,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坛。首先是"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随着寻根文学的出现,中国作家也开始了一系列自觉的形式实验。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他们也在叙事结构上追求一种时空观念的非物理化特征。凡此种种,都标志着部分寻根文学业已融入了先锋小说的创新浪潮。其次是"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与寻根文学相比,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1984年,马原发表的短篇小说《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在这部作品中.过去被作家所忽视的形式因子成为小说创作的本体元素。这一文学观念的形成显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体自觉"意识的深刻影响,它强调文本结构的自足,重视"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将形式从内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性,充分体现了先锋作家在形式层面所展开的文学现代性追求。而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作品。这种十分自觉的形式意识也使马原成为推动先锋小说走向繁荣的一位重要作家。与此同时,深受马原影响的另一位作家洪峰,也相继发表了《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到1987年,由马原开创的先锋小说在形式实验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先锋作家,如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和叶兆言等人,都在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在以后的两三年内,创作势头依然不减,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小说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场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运动肇始于马原,但后来者显然不愿意成为如马原式的唯形式主义者,他那种形式至上的创作缺陷,在洪峰的《奔丧》、《极地之侧》等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救。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在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笔下,小说的思想性,尤其是有关历史批判与人类存在状况的创作主题开始受到了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克服了以往先锋小说的"唯新"论色彩,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融合。然而,由于先锋作家在表达自身的启蒙理念和形式意识时过于极端,也终于导致了先锋小说的衰落。从1989年起,先锋作家的创作逐步进入了一个沉寂与调整期。从格非的《风琴》、苏童的《仪式的完成》、余华的《鲜血梅花》、叶兆言的《半边营》和《十字铺》等作品开始,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色彩明显淡化,艺术手法的新奇逐渐让位于对具体时代背景和生活内容的书写。一些先锋作家开始倾心于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中尤以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十字铺》为代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刨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进入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这一风潮以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苏童的《米》等作品为发端,并迅速蔚然成风。受长篇小说体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格外关注生活容量与思想容量的扩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短篇小说自由灵活、利于形式探索的特点,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向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复归。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先锋小说大多具有个人化写作的特点,但仍可总结出某些创作规律。如先锋作家主要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主要借鉴对象,新小说派、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先锋作家的创作实践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而在先锋小说的形式层面,"形式"已被确认为独立于"内容"的文学元素。先锋作家在文本实践中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形式因素的变换使用,构建了先锋小说有悖于大众日常经验的艺术世界。由此可见,先锋小说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界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启蒙运动洗礼后文学自觉意识的苏醒,更体现出中国作家试图融入世界文学的文学现代性诉求。
(7)【◆题库问题◆】:[单选] 五四时期提倡“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主张的是()
A.周作人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A.周作人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与郁达夫、萧红的异同)?
【◆参考答案◆】:从郁达夫到孙犁,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小说散文化另一特色作家是萧红。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渲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孙: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萧: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
(9)【◆题库问题◆】:[填空题] 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
【◆参考答案◆】:《潘先生在难中》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所谓的马原体小说,其核心就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你认为马原这种侧重形式的实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在先锋小说的发展过程中,马原是一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作家。从他开始,中国大陆的当代小说首次颠覆了内容与形式的等级关系,"形式"已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而成为写作的最终目的。这一形式至上的创作观念,不仅引发了1985年的文学爆炸,而且也使马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位焦点人物。在马原的小说中,往往存在着多重的时空关系,不仅传统的故事结构方式被打乱,而且故事的背景氛围也被有意抽空,叙事逻辑呈现出"偶尔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的奇特景观。马原这种"反故事、反人物、反情节",以"现象还原"(或称"混沌")的方式写成的作品,首次颠覆了内容与形式的等级关系,"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马原的小说创作以《拉萨河的女神》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马原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他的第一部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部追求情节和人物塑造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后,以《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大师》、《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神游》、《上下都很平坦》、《西海无帆船》为代表,马原便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极为鲜明的形式实验色彩。这些作品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缔造了一种"马原体"小说。体现"马原体"特征最著名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这部小说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交错叙述的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在小说中陈列各种事件的写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活现实偶然本质的叙事"还原"。而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正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冈底斯的诱惑》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而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方法极为奇特。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使作品始终都没有贯穿全文的叙述者,从而达到了虚构与真实的错位转换,不仅情节受到了抑制,人物也被彻底符号化。如央金只是陆高的个人印象,而陆高也不过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延伸。除此之外,小说还成功地利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设置悬念,似有追索,但结果往往又与原来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阅读心理,实践了马原的"叙述圈套"。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马原体"小说,指的就是这种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的形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