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教师类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故本题选A。
(2)【◆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德育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榜样示范法
【◆答案解析◆】:略
(3)【◆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4)【◆题库问题◆】:[单选] 学校或班级在组织集体劳动、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中,将劳动任务、学习目标分解到小组直至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劳动、学习效率,运用的是()。
A.霍桑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林格尔曼效应
D.超限效应
A.霍桑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林格尔曼效应
D.超限效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当人们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时,他们的个体贡献会因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林格尔曼将其称之为"社会惰性",也被称为林格尔曼效应。而题干所述的做法则是将责任归到个人,是在消除林格尔曼效应。
(5)【◆题库问题◆】:[判断题] 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二者不能等同。
(6)【◆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案例中,属于学习的是()。
A.幼儿出入托儿所时害怕生人,几天后就不怕了
B.老马识途
C.服用兴奋剂后运动能力提升
D.成人每天阅读报纸
A.幼儿出入托儿所时害怕生人,几天后就不怕了
B.老马识途
C.服用兴奋剂后运动能力提升
D.成人每天阅读报纸
【◆参考答案◆】:A B
【◆答案解析◆】: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之为学习。成人每天阅读报纸没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属于习惯。
(7)【◆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有权宣布考试无效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务处
B.学校
C.教育行政部门
D.司法部门
A.学校教务处
B.学校
C.教育行政部门
D.司法部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二)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三)抄袭他人答案的;(四)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五)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参考答案◆】:组织教学
【◆答案解析◆】:略
(9)【◆题库问题◆】:[单选] 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该教师违背哪些教学原则。(10分)师:丑小鸭伤心地离开了家,就是离家出走的意思,你们离家出走过吗?生:(齐答)没有。师:所以我们体会不到丑小鸭的伤心,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课文4到6自然段,谁来说说丑小鸭后来怎么办了。(师随后指学生回答,生1、生2都答不上来,师表情严肃)生3:丑小鸭很······很·····很悲惨。(紧张)师:悲惨吗?你来说说到底是怎么个悲惨法?(追问)生3:不······不知道。(更紧张,声音更小)师:还有谁回答这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师:算了,我们还是回到课本,先看看第4段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小鸟讥笑他,这时候丑小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生:紧张。(脱口而出)师:不对,再猜一猜。(生七嘴八舌,有学生喊“害怕”)师:害怕,对了,就是害怕。(马上给予表扬)师:现在我要请小A回答问题。(走到小A面前)丑小鸭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他愿意吗?小A:不愿意。师:那他有办法吗?小A:没办法。师:哪个词语表示他没办法?小A:只好。师:晚上天黑黑的你害怕吗?(这时有些学生坐不住,开始交头接耳,教师停下讲课,转向批评学生)
【◆参考答案◆】:(1)案例中的教师违背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时,没有停下来进行启发诱导,而是表情严肃地继续提问;然后直接让学生看课本读出答案,并且在学生给错答案时,直接否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引导。(2)案例中的教师违背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显然案例中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言语直观,在提问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僵硬、刻板,不够生动形象。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