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资格考试
(1)【◆题库问题◆】:[单选] 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并应用已学的音乐基础知识来分析乐曲,这样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哪一种音乐美学理论?( )。
A.形式主义
B.所指主义
C.表现主义
D.自然主义
A.形式主义
B.所指主义
C.表现主义
D.自然主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B。(略)【考点分析】音乐与相关文化
(2)【◆题库问题◆】:[单选] 导入新课是音乐教学设计的( )阶段。
A.起始
B.展开
C.形成
D.结束
A.起始
B.展开
C.形成
D.结束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A。(略)【考点解析】音乐教学能力
(3)【◆题库问题◆】:[单选] 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及代替旋律型的特别记号。图中的记号是( )。
A.顺回音
B.逆回音
C.上回音
D.下回音
A.顺回音
B.逆回音
C.上回音
D.下回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C。【考点分析】乐理知识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音乐创编题(本大题共1大题,10分)将下面《鸿雁》(片段)改写为一首进行曲。要求:(1)采取合适的节拍和速度。(2)允许对原曲旋律做增减音符、改动节奏的处理,但须保持原有旋律的基本框架。
【◆参考答案◆】:编创题无统一的标准答案。
【◆答案解析◆】:该题是对音乐创作的考察。进行曲是一种用节奏写成的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于群众进场、退场的时候,通常结构整齐,用偶数拍子,富有节奏步伐。
(5)【◆题库问题◆】:[单选] ()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A.情感
B.知识
C.技能
D.过程
A.情感
B.知识
C.技能
D.过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A。(略)【考点解析】音乐教学能力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各拍子中,属于混合拍子的是( )。
A.3/4拍
B.2/4拍
C.6/8拍
D.5/4拍
A.3/4拍
B.2/4拍
C.6/8拍
D.5/4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D。混合拍子是指由不同的单拍子按照次序组合起来形成的拍子。混合拍子中的强弱规律要比单拍子、复拍子的强弱规律复杂。如二拍子加三拍子组成五拍子。因此,答案选D。
(7)【◆题库问题◆】:[单选] 自评、互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A.终评
B.他评
C.定评
D.量评
A.终评
B.他评
C.定评
D.量评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B。(略)【考点解析】音乐教学能力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区举办音乐教学比赛课,规定师生不允许提前见面。一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该班学生大部分只识简谱不识五线谱,但是该教师制作的课件以及发给学生的谱例全部都是五线谱,现场来不及修改。这位老师灵机一动,将所授歌曲录音再次播放,说:“请同学们再次熟悉歌曲旋律,找出你最喜欢的乐句”。音乐再次响起,老师快速的在黑板上书写起来。音乐结束时,老师已经把同学们熟悉的简谱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课堂得以顺利进行。问题:对上述教学片断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你是如何看待这位老师的做法的?
【◆参考答案◆】:这位音乐老师非常机智,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顺利地解决了由于赛制规定的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赛制规定师生课前不能见面,我认为这样不是非常合理。备课是教学工作实施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了解学生又是备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考虑学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是面对孩子,做到因材施教。
【◆答案解析◆】:该题考察教学实施。
(9)【◆题库问题◆】:[单选] 下面乐谱所显示的音乐主题选自( )。
A.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中的《春》
B.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
C.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四月——松雪草》
D.门德尔松钢琴套曲《无词歌》中的《春之歌》
A.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中的《春》
B.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
C.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四月——松雪草》
D.门德尔松钢琴套曲《无词歌》中的《春之歌》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略
(10)【◆题库问题◆】:[单选] 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93年,并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是()。
A.第六(悲怆)交响曲
B.田园
C.英雄
D.1812年序曲
A.第六(悲怆)交响曲
B.田园
C.英雄
D.1812年序曲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A。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首演于1893年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因此,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