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IT认证
(1)【◆题库问题◆】:[单选] 1991~2012年二十二年,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态势是: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41~145题2012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为1635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为966万人,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20(女性=100)。
A.A
B.B
C.C
D.D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观察表中数据,增减反复变化超过两次。故正确答案为D。
(2)【◆题库问题◆】:[单选] 2006~2011年六年,江苏省原油消费年平均增长量是()2005~2011年江苏省煤炭、天然气和原油消费情况
A.102万吨
B.113万吨
C.119万吨
D.137万吨
A.102万吨
B.113万吨
C.119万吨
D.137万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解析】C。所求为(万吨),C项与之最接近,当选。
(3)【◆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六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当中,如何在农业人口大国的基础上,艰苦地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进入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并开始向金融资本阶段______的过程。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升
B.跨越
C.跃进
D.跃升
A.上升
B.跨越
C.跃进
D.跃升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考查语境搭配的近义实词辨析与填空。跃升:跳跃式地上升,指在名次、地位、价位等方面越过前面的次第迅速上升。由原文可知,中国由“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开始进入到“金融资本阶段”,这是一个迅速的上升阶段,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跃升”贴合题意。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A项“上升”和B项“跨越”没有凸显出“速度”;C项“跃进”是横向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
(4)【◆题库问题◆】:[单选] 禁果心理:指基于对某种禁令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的强烈的探求欲望。下列不属于禁果心理的是()
A.许多寺院的入口处都有“禁止拍摄”的牌子,仍有少数游客趁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拍摄
B.宙斯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特地交代她千万不能打开,潘多拉却经不住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里面的罪恶跑到了人间
C.某部书是官方禁书,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禁,千方百计地找这部书来读,还出现了许多手抄本
D.某商场在“双十一”当日推出20台特价平板电脑,先到先得,结果出现了数百人抢购的场面
A.许多寺院的入口处都有“禁止拍摄”的牌子,仍有少数游客趁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拍摄
B.宙斯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特地交代她千万不能打开,潘多拉却经不住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里面的罪恶跑到了人间
C.某部书是官方禁书,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禁,千方百计地找这部书来读,还出现了许多手抄本
D.某商场在“双十一”当日推出20台特价平板电脑,先到先得,结果出现了数百人抢购的场面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解析】D。“禁果心理”的定义要点是:对禁令的逆反心理。A.B.C三项都体现了对禁令的逆反心理,D项没有体现出禁令,抢购也不是逆反心理。因此,D项正确。
(5)【◆题库问题◆】:[多选] 十多年前,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几十种疾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的疾病的病因与基因突变挂上钩,但尚未完全搞清基因突变与疾病病因的关系。这是因为:
A.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B.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认识对象的本质
C.客观世界总在不断地变化中
D.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A.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B.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认识对象的本质
C.客观世界总在不断地变化中
D.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参考答案◆】:A C D
【◆答案解析◆】:由题可知,科学家已经认为基因突变与疾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完全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而且客观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过程,而且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但是最终人们可以认识到本质。因此,B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CD选项。
(6)【◆题库问题◆】:[单选] 工人甲一分钟可生产螺丝3个或螺丝帽9个,工人乙一分钟可生产螺丝2个或螺丝帽7个,现在两人各花20分钟,共生产螺丝和螺丝帽134个,问生产的螺丝比螺丝帽多几个:
A.34个
B.32个
C.30个
D.28个
A.34个
B.32个
C.30个
D.28个
【◆参考答案◆】:A
(7)【◆题库问题◆】:[单选]
A.
B.
C.
D.
A.
B.
C.
D.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数列各项依次写成,该数列分子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分母是组成一个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之差依次为2,3,4,5,(6)。因此,C项正确。
(8)【◆题库问题◆】:[单选] 双杠:单杠
A.阑尾:心脏
B.毫米:口径
C.南宋:北宋
D.纪念:周年
A.阑尾:心脏
B.毫米:口径
C.南宋:北宋
D.纪念:周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相对关系。比赛有单杠和双杠之分,宋朝有南宋和北宋之分。
(9)【◆题库问题◆】:[单选] 甲、乙两人沿直线从A地步行至B地,丙从B地步行至A地。已知甲、乙、丙三人同时出发,甲和丙相遇后5分钟,乙与丙相遇。如果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为85米/分钟、75米/分钟、65米/分钟。问A.B两地距离为多少米:
A.8000米
B.8500米
C.10000米
D.10500米
A.8000米
B.8500米
C.10000米
D.10500米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单选] 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肥沃度差、由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却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在模拟古代的海水中,黏土会形成水凝胶——由大量可吸收液体的微小空间构成(像海绵一样)。过去几十亿年里,被禁锢在这些空间里的化学物质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终生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黏土形成的水凝胶可能对上述化学过程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发育出将活细胞包裹住的细胞膜为止。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
B.水凝胶对生化反应的保护作用
C.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D.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
A.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
B.水凝胶对生化反应的保护作用
C.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D.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的总分结构,首句即通过转折词“但却”引出重点“黏土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后文对主旨句进行具体的说明性分析,即黏土中产生的水凝胶对最终生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形成细胞膜。可见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D项与文段主旨表述相一致。A项表述错误,并非黏土中含有营养物质,而是水凝胶起到保护作用。B项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文段主体为“黏土”,而非“水凝胶”。C项表述不明确,只说“作用”,却没有提到是“最初起源”。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