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新闻记者主持人资格考试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那树王鼎钧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那树有一点儿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掉下来。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疾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轧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阔,像拓宽了几尺。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有改动)问题
【◆参考答案◆】:问题(一):那树暂时还远离现代文明;那树是能够亲近人类的,尽管人的到来并不征得那树的同意。问题(二):刻画形象——那树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形成对照——那树亲近、善待人类却不配有好的命运;提出批评——人类只顾及眼前利益的错误。
(2)【◆题库问题◆】:[单选] 食用某些食物可降低体内自由基,达到排毒、清洁血液的作用。研究者将大鼠设定为实验动物,分为两组,A组每天喂养含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B组喂养一般饲料。研究观察到,A组大鼠的体内自由基比B组显著降低。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类食入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同样可以降低体内自由基。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一般人都愿意食入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
B.不含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将增加体内自由基
C.除食用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外,一般没有其他的途径降低体内自由基
D.人对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的吸收和大鼠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A.一般人都愿意食入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
B.不含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将增加体内自由基
C.除食用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外,一般没有其他的途径降低体内自由基
D.人对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的吸收和大鼠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中用大鼠做实验进而推出关于人的结论,就要求大鼠和人在对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的吸收上具有共性,即D项所说,否则根据大鼠所做的实验结论无法延伸至人。因此D项是论证所假设的。而A.B.C三项都与论证无关。故选D。
(3)【◆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马缨花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问题
【◆参考答案◆】:问题(一):(1)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2)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问题(二):(1)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2)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4)【◆题库问题◆】:[单选] 许多研究者相信:脑细胞中的RNA是记忆的生理基础,也就是说,RNA使我们具有记忆能力。由于某些化学物质抑制体内RNA的合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RNA抑制剂来检验上面的说法正确与否。现把RNA抑制剂注入那些已掌握了某些特殊反应的动物,然后检验那些动物对所学反应的记忆情况。问:下面哪一种检验结果最能反驳上面的说法?()
A.注射了RNA抑制剂后,这些动物就学不会新的反应了
B.注射了RNA抑制剂后,这些动物忘记了原来已掌握的反应
C.注射了RNA抑制剂后,包括原已掌握的反应在内,许多行为受到影响
D.一些以前不能一致地对所学到的反应有所表现的动物,在注射了RNA抑制剂后,就能有所表现了
A.注射了RNA抑制剂后,这些动物就学不会新的反应了
B.注射了RNA抑制剂后,这些动物忘记了原来已掌握的反应
C.注射了RNA抑制剂后,包括原已掌握的反应在内,许多行为受到影响
D.一些以前不能一致地对所学到的反应有所表现的动物,在注射了RNA抑制剂后,就能有所表现了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的论点是"RNA使我们具有记忆能力",要求通过实验结果来反驳该结论。A.B.C三项都加强了题干结论;D项说明注射RNA抑制剂后并没有对记忆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更好了,也就削弱了结论,故选D。
(5)【◆题库问题◆】:[单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大部委联合宣布,“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及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于2007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超过5小时,经验值和收益将计为0。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以下哪项说法如果正确,能够最有力地削弱上述结论?()
A."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推出,意味着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允许,从而可以从秘密走向公开化
B.除网络游戏外,还有单机游戏,电视机上玩的PS游戏等,"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可能会使很多未成年玩家转向这些游戏
C.许多未成年人只是偶尔玩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他们并无作用
D."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成年人不起作用,未成年人有可能冒用成年人身份或利用网上一些生成假身份证号码的工具登录网络游戏
A."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推出,意味着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允许,从而可以从秘密走向公开化
B.除网络游戏外,还有单机游戏,电视机上玩的PS游戏等,"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可能会使很多未成年玩家转向这些游戏
C.许多未成年人只是偶尔玩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他们并无作用
D."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成年人不起作用,未成年人有可能冒用成年人身份或利用网上一些生成假身份证号码的工具登录网络游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认为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实施,能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但如果D项为真,则"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不起作用,严重削弱了题干结论。A项走向公开化并不代表不能防止:B项未成年玩家转向单机游戏说明有效地防止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C项只是偶尔玩玩,则不算沉迷于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他们没用不代表不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故选D。
(6)【◆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理解题:耕堂荷韵布衣人周伟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孙犁的书斋),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是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知,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孙犁至性至情,在文艺界,孙犁尊重妻子、疼爱妻子是出了名的。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孙犁更是一介布衣。孙晓玲写父亲的书就叫《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她在写父亲的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不矛盾。一方面孙犁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不张扬,所以说他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另一方面,他执着于文学事业,对待作品认真,在创作上追求"唯真、唯善、唯美",所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答案解析◆】:题干看似矛盾,结合全文会发现实则别有深意。由孙犁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只字不提、并认为"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等处可知,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所以说他"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孙犁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重,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由"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可知,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像王冕的那首题画诗: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7)【◆题库问题◆】:[单选] 插入新幻灯片的快捷命令是()。
A.Ctrl+M
B.Ctrl+Z
C.Esc
D.Ctrl+C
A.Ctrl+M
B.Ctrl+Z
C.Esc
D.Ctrl+C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Ctrl+Z是撤消,Ctrl+C是复制。
(8)【◆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用生活丰富教材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地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答案解析◆】:本题是材料作文。需要理解故事内涵,提炼中心思想。题目通过一则寓言,体现了私塾先生奉书本为"圣经"的错误教书观念。"书上是不会错的,错误在人"、"书本上的一切都是修订好的,不会有任何差池"、"人应该去迎合书本既定的知识、理念"等一些错误的观点,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本题意在考查教师对于书本教学的态度,不应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而是开放、包容的。知识可以来源于生活,灵活于生活。在立意的选择上,可以从教师对待书本的态度上,多种角度灵活选择主旨。如"不能一味死读书,需要结合生活""知识来源于先贤古籍,需要理性地处理利用""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思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德育和智育并重""教学来源于生活,以生活来深化教材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等。最后一个角度,从内容与题干的匹配度上看,是最佳角度。范文开门见山,提出在目前社会上某些教师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与材料中"私塾老师的问题"相似。紧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对错误的教育观念进行批驳,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为后文正确观点的引出做了铺垫。第二段,通过道理论证,明确课程的意义,摆正教师对教材应有的态度,"教育需要来源于生活,不能一味就书论书"。第三段,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亲身经历的事情,体现出教师在生活中如何丰富教学的内容,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结尾处,提出合格的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即"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紧扣主题,深化中心,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形象地阐释了应该怎样践行这种生动的教学观。本文着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书本学习与生活教育进行探讨。行文结构为"列举错误现象一提出正确观点一解决方法"。
(9)【◆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和“小米和丽丽是舍友”判断不同的是()。
A.阿兰和阿华是同乡
B.小陈和老陈是客家人
C.大琴和小琴是双胞胎
D.小聪和小明是姐妹
A.阿兰和阿华是同乡
B.小陈和老陈是客家人
C.大琴和小琴是双胞胎
D.小聪和小明是姐妹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小米和丽丽是舍友。"这个命题对小米与丽丽之间的关系作了判断,判断她们是舍友关系,因此是一个关系命题。只有B选项是联言命题,故选B。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寂。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问题
【◆参考答案◆】:问题(一):白发让作者实实在在地看到华发已生,从而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问题(二):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如同我们的伴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