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报
【◆参考答案◆】: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困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有严格的区别。佛经中说:“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这“微虫”指的就是“细菌”。僧律中规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经过纱布过滤,就是为了防止伤害水中的微生物细菌。从现在克隆技术的成功来看,“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的佛语,应有新的解释。人体中的“八万四千微虫”,不单指人体内的“细菌”,也应包括“精虫”和人体的“细胞”,因为佛经中的“因陀罗网”能预言亚原子领域的物质结构,“微生物房舍人体论”,同样可以看做是人体生物结构深部秘密的洞察预见。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参考答案◆】: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行菩提心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参考答案◆】: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
(5)【◆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证、理证成立。
【◆参考答案◆】:合理。1)教证:《妙臂请问经》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2)理证: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不断增上,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会有怀疑,怎么睡眠也在增上功德?其实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比如坐上了火车卧铺,即便你在睡眠当中,也会自然而然从此地到达彼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乘上了行菩提心的列车,纵然你睡眠或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迅速从轮回的此地到达解脱的彼地。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这班列车,那么你走了多少步,就算多少步,想到解脱的彼岸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6)【◆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7)【◆题库问题◆】:[单选] 六度的正确次序是()
A.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B.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C.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D.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A.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B.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C.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D.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参考答案◆】: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是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本想寻求快乐,但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反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悦意的事物才开始出现的。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品行业
【◆参考答案◆】: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菩提心
【◆参考答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