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参考答案◆】: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元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明朝南京政府将领()坚守扬州,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参考答案◆】:史可法
(3)【◆题库问题◆】:[判断题] 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提出夏文化和夏时文化的概念,并认为夏文化是指夏人自己的文化,夏时文化是指夏朝建立时期的文化。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单选] 民国初年,夏曾佑在其新史学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评价: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对这段话最佳理解是:从历史长河看,秦皇汉武()。
A.比汉高祖才能卓越
B.奠定中华文明基石
C.文治武功最为显赫
D.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A.比汉高祖才能卓越
B.奠定中华文明基石
C.文治武功最为显赫
D.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粮长制
【◆参考答案◆】:
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
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是南宋灭亡前后坚持抗元、坚贞不屈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文天祥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唐律疏议
【◆参考答案◆】:
法典名。唐初,损益隋律,制定唐律,于高祖武德七年(624)颁布之。太宗贞观元年(627)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加以修订,对绞刑、肉刑施以宽简。宽绞刑五十条,以断趾相代;宽肉刑,代之以役、流。贞观十一年(637)颁布之。高宗时又对贞观律逐条加以解释,于永徽四年(653)完成,称"永徽律疏"、后世又称《唐律疏议》,简称"唐律"。是我国现在保存的最早的、最完备的古代法典。其"律"与"疏"同具法律效力。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分为笞、杖、徒、流、死五刑。笞刑五等,打十至五十下;杖刑五等,打六十到一百下;徒刑五等,一年到三年;流刑三等,二千里至三千里;死刑二等,绞和斩。唐代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吏滥法,量刑不依法、法外施恶刑之事比比皆是。
法典名。唐初,损益隋律,制定唐律,于高祖武德七年(624)颁布之。太宗贞观元年(627)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加以修订,对绞刑、肉刑施以宽简。宽绞刑五十条,以断趾相代;宽肉刑,代之以役、流。贞观十一年(637)颁布之。高宗时又对贞观律逐条加以解释,于永徽四年(653)完成,称"永徽律疏"、后世又称《唐律疏议》,简称"唐律"。是我国现在保存的最早的、最完备的古代法典。其"律"与"疏"同具法律效力。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分为笞、杖、徒、流、死五刑。笞刑五等,打十至五十下;杖刑五等,打六十到一百下;徒刑五等,一年到三年;流刑三等,二千里至三千里;死刑二等,绞和斩。唐代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吏滥法,量刑不依法、法外施恶刑之事比比皆是。
(8)【◆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两税法的内容特点和利弊。
【◆参考答案◆】:
(1)内容:
1)统一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它一切赋税都纳入两税;
2)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不论主户与客户、丁男与中男,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不定居而行商者则由所在地征税1∕30;
3)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征钱或折纳绢帛,秋税则征谷物,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4)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全国垦田数及收入钱谷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中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确定两税法的总额分摊于各地。
(2)特点:
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所以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无疑是最基本的特点。
(3)利弊:
1)利:
①两税法的实施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税源的扩大,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增,从而使战后一直处于危机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逐渐好转。
②两税法的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况。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分化严重,人口大批流亡。以往根据身丁纳税,势必对无地无钱的贫下户不利。两税法实行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③改变了过去以"身丁为本"的征税依据,变成以"资产为宗"。意味着中唐以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生了重要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④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使过去混乱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弊:
①两税法表面减少税目,实际是变相扩大了税收。
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而资产并不容易估算。
③唐朝在两税外由额外征税,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1)内容:
1)统一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它一切赋税都纳入两税;
2)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不论主户与客户、丁男与中男,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不定居而行商者则由所在地征税1∕30;
3)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征钱或折纳绢帛,秋税则征谷物,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4)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全国垦田数及收入钱谷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中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确定两税法的总额分摊于各地。
(2)特点:
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所以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无疑是最基本的特点。
(3)利弊:
1)利:
①两税法的实施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税源的扩大,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增,从而使战后一直处于危机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逐渐好转。
②两税法的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况。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分化严重,人口大批流亡。以往根据身丁纳税,势必对无地无钱的贫下户不利。两税法实行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③改变了过去以"身丁为本"的征税依据,变成以"资产为宗"。意味着中唐以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生了重要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④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使过去混乱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弊:
①两税法表面减少税目,实际是变相扩大了税收。
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而资产并不容易估算。
③唐朝在两税外由额外征税,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9)【◆题库问题◆】:[填空题] 我国已经发现的属于原始群后期的古人类化石有马坝人、()、长阳人。
【◆参考答案◆】:丁村人
(10)【◆题库问题◆】:[单选] 金于下面哪一年将首都迁到汴京:()
A.金贞祐二年
B.金贞祐三年
C.金贞祐四年
D.金贞祐五年
A.金贞祐二年
B.金贞祐三年
C.金贞祐四年
D.金贞祐五年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