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凤凰涅槃》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②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③《凤凰涅盘》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④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⑤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叶绍钧“教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知识分子形象。1928年写的的长篇(),被称为新文学的“()”力作。

【◆参考答案◆】:《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扛鼎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参考答案◆】:曹禺自己说,他写《日出》的时间,决心舍去《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想试探一次新路,用片断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如果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那第一段引文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另外,人们还发现,曹禺在写《日出》时,曾"沉醉于契克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据此,历来学者都认定,《日出》的结构是借鉴契克夫戏剧《三姊妹》式的散文化结构,用一个统领全剧的观念,将各种场景和人物事件连缀起来,纯粹取消了习惯上说的戏剧情节。然而,这一切均不完善。除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结构要素和契克夫散文式结构要素外,曹禺还说:"我讲过《日出》并没有写全,确实需要许多展开。"但是剧本却"无可奈何的收场"了,他自己承认这是"失败","犯了‘倒降顶点’的毛病"。对此,他曾想"写一篇长序,痛快淋漓地发挥一次",但由于当时中国"这块‘自由土’","不准人有舌头"和自己"不大会议论’而未能实现,最后采取了这样一个补救方案:’我在《日出》前面赘附着八段引文",将"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在那几段引文里。"这意思是说,《日出》剧本虽然没有写全,但那几段引文却补救了这个缺憾。无疑,在"全"与"不全"、"失败"与"补救"里边包含着结构问题。具体地讲,曹禺在写作《雷雨》时并没有明确地要针贬社会的目的,只是写到后来才隐约感到他在"诽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但当他写作《日出》的时候,便明确地意识到这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已经腐烂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因此,他不仅大声疾呼要埋葬这个社会;愿与这个社会同归于尽;而且还强烈地要求一线光明,要创一个伟大的未来。另外,他还意识到一种新生的力量,即承担埋葬这个社会、创造伟大未来这一历史使命的劳动者。在谈到剧本的结构时,曹禺还说:"《日出》希望献于观众的应是一个鲜血滴滴的印象,深深刻在人心理也应为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此外,作者在《〈日出〉跋》中多次提到"印象"这一概念。而且在谈到第三幕不该保留的时候,更直截了当地说:"若认为小东西的一段故事和主要的动作没有多少关联而应割去,那么所谓的‘主要的动作’在这出戏里一直也并没有。这里我想起一种用色点点成光阴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日出》便是这类多少点子集成的一幅画面。"这意思是说他要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种种散状式的印象,而读者则可从获取的各种印象中汇聚形成一种观念形态。具体到结构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和构图方式也是《日出》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应该说这种方法,在曹禺构想《日出》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和剔除。印象派画家作画时的主观感受和印象可以看作曹禺构想《日出》时从长期对整个社会感受而得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由此出发,曹禺选择了最能体现这种观念,而且是不很连惯的细节和场景,并在描绘这些细节和场景时,几乎是近于自然主义的。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剧本第三幕在这种结构形态中的作用。用传统的戏剧眼光去看,《日出》第三幕是与整个作品没有什么关联的一场戏,说它是节外生枝也不过分。但就整个《日出》剧本来说也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线索。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强求和责备第三幕的多余呢?另外,作者在某些具体情景的描绘上,借助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也达到了"用色点点成光影明亮"的效果。如在描写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人们时,多次间杂进打夯工人们的夯声、号子声以及室外强烈的光线,暗示出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形成对照的另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这正好体现了印象派画家"把自然界物体在光的不同照射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和突出主观印象所感受到的明暗调色板块的构图技法。总之,印象派绘画技法,契克夫剧本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日出》剧本前的引文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共同组成了《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

(4)【◆题库问题◆】:[填空题] 冰心的小诗集()和()的创作,曾受到印度文豪()的影响和启发

【◆参考答案◆】:《繁星》;《春水》;泰戈尔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张爱玲小说有无后现代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学批评术语虽然出现较晚,但就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看,其后现代主义的色彩还是很明显的。这主要可以从其基本的审美倾向——审丑中看出。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1)、金钱主宰的婚姻关系钱是婚姻的目的,也是婚姻的趣味,如《留情》中淳于敦凤就毫不隐讳自己嫁给年老的米晶尧的目的是为了钱;而《心经》中的穷学生绫卿则直言宣称:"对于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我是人尽可夫的。"生命对于她们,没有什么崇高的意义,而婚姻,这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则变成了与卖淫一样的行为。卖淫,为钱;这结婚也是为钱。目的一样,对象也一样:不管什么人。(2)、调情与姘居关系。这是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得最多的畸形的男女关系。这些关系连婚姻的外壳都没有,只有赤裸裸的男女的互相玩弄。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等小说中所描写的就是这种男女关系。《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王娇蕊与男主角佟振保,以调情互相玩弄;《倾城之恋》中的男主角范柳原,《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及其侄女等,都以两性关系作乐,毫无真情可言。最典型的姘居故事是《连环套》中所写的男女关系。其中的女主人公霓喜一生曾与三个男人姘居,直到人老珠黄。在以上所描写的男女关系中,张爱玲所描写的是一组组没有爱情的男女传奇。她热衷描写的不是男欢女悦,而是男狂女怨;不是眷眷恋情,而是畸爱艳史。她以自己善于发现"阴暗"之事、之情、之景的眼睛,摄取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十里洋场的畸形男女,生动而又深刻地描摹了这些被毒化了的男女的畸形关系,彻底地解构了各类男女关系,特别是两性的爱情、婚姻关系的神圣、美丽、高洁。所以,有人认为,张爱玲是女性主义的作家,具有自觉的后现代主义意识(尽管那时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没有产生),很多人喜欢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她的作品。(3)、畸形的父女之情张爱玲在小说中所写畸形父女之情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女儿恋父亲而不惜与母亲争宠,如《心经》中的许义峰的女儿。第二种是女儿被父亲当作摇钱树。如《琉璃瓦》中的姚源甫,就将女儿当作摇钱树。第三种是女儿被父亲无情抛弃,如《花凋》中的郑先生与其女儿的父女关系。郑先生一门心事养姨太太,当女儿病重时,也舍不得花钱为女儿治病„„这些父女之情,既非中国传统的伦常之情,更远离现代道德,是畸形的。这些畸形的父女关系,都具有否定性,否定的层面不同。有的是比较明显的、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否定,如上面所列举的第二、第三种;有的则主要是在人性、潜意识层面的否定,如第一种揭示的"恋父"。但不管是在什么层面的否定,张爱玲都对父女关系的神圣性给予了颠覆。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参考答案◆】:(1)蘩漪在剧中的独特意义与重要性:戏剧结构的关键点、戏剧冲突的引发者;(2)蘩漪在剧中与其他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3)蘩漪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分析;(4)从蘩漪看封建家族女性命运。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工农兵及其干部的新人形象成为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

【◆参考答案◆】:解放区文学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参考答案◆】:提示: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9)【◆题库问题◆】:[多选] 以下剧作中,在延安解放区较有影响的戏剧有()。
A.《刘胡兰》
B.《白毛女》
C."好一记鞭子"
D.《王秀鸾》E.《兄妹开荒》

【◆参考答案◆】:B, D, E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参考答案◆】:提示:《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连续性,而在艺术风格上,前后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地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其风格也从"阳刚"转向了"阴柔","较多采用纤细的笔墨,对于时代风貌比较着重从侧面来进行描写,有关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在书中占有较多的篇幅"。如果说《暴风骤雨》是一支时代主旋律的鸣奏曲,那么《山乡巨变》则是一首充溢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抒情诗。周立波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心态变化。《暴风骤雨》是他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工作队的收获,其创作心态是与土改运动时暴风骤雨式的工作激情相一致的。而为了创作《山乡巨变》,他先是回乡体验生活,后又带着全家人回乡安家落户后,不但亲身参加了合作化运动,还与家乡的农民结下了浓厚的情谊,其创作心态是与还乡后目睹家乡变化时的喜悦心情相吻合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