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

  • A+
所属分类:哲学题库
(1)【◆题库问题◆】:[单选] ()是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
A.句子
B.语素
C.词
D.词组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参考答案◆】:文化是人类社会知识的总和,是人类理解和叙述事物的模式。从外延上看,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类型。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记载着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着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人们在掌握运用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任何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制约。语言表达的方式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说明语言学同文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同文学就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习惯于把文学叫做语言的艺术,这是因为文学创作离不开语言的修养,文学描写生活、塑造形象都需要运用语言。丰富的词汇储备、一定的语言修养,是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必备条件。不同作家表现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语言风格的研究正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可见,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语言的运用,文学创作中的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及诗词格律等莫不与语言相关,语言理论对于分析文学作品、鉴赏作家风格等都有很大帮助。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变体?条件变体的自由变体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1、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就是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对于音质音位来说,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质形式(音素),就是这个音质音位的因为变体。对于非音质音位来说,属于同一个调位的不同音高形式就是这个调位的音位变体。如汉语的上声一般音高形式是214,但两个上声音节连读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音高形式就变为35;在非上声前连读时,就变为21。这三种音高形式就是上声的三个音位变体。
2、条件变体是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如北京话的/a/音位的四个变体[a]、[A]、[]、[]是条件变体。
3、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北京话的/w/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ən35]中可以自由变读为双唇半元音[w]和唇齿半元音[v]。[w][v]是/w/的两个自由变体。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可以利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递意义,这些方式都不是语言形式,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算语义。
(2)只有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才是语义门语言形式义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叫做词汇意义,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叫做语法意义。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意译词

【◆参考答案◆】:意译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中国的语言研究有哪些特点?今后应该如何发展?

【◆参考答案◆】:
⑴重事实、重材料;
⑵中国的现代语言学研究,是在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的;
⑶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缺乏学科意识,传统的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明显,现代中国的语言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完备和健全的学科体系。
一方面,强调重视事实的传统,注意借鉴国外理论,同时应该强调基于汉语事实的语言理论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快成熟的步伐,形成中国的语言研究自己的学派。

(8)【◆题库问题◆】:[填空题] 人类语言的统一,就是通过语言接触中的()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共同语逐渐替换原来的语言或者方言,从而统一成最后的共同语。语言的分化就是在接触减少或者缺乏的情况下,逐渐扩大不同区域的人使用的原来相同或者相近语言的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亲属语言。

【◆参考答案◆】:双语现象;方言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参考答案◆】: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参阅相关文献,简要说明霍恩二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
格莱斯会话准则和齐波夫(Zipf)省力原则。省力原则或称经济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George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Zipf试图用省力原则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省力原则不仅给语言学以很深的启示,同时它对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诸多其它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ipf是这样来解释省力原则的:
第一,省力是一种平均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他在一件事情上的省力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反过来,在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又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省力。
第二,这只是一种概率而已。一个人不可能事先绝对地肯定某种方法一定能让他省力,他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省力原则具体应用到语言学领域中,认为有两股既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力量,一股是"统一的力量",或者叫"说话人经济原则"。这股力量是以简化为目的的,即说话人希望自己说得尽可能少,最理想的情况是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一切意义,以减少自己编码时的困难。另一股力量是"分化的力量",或者叫"听话人经济原则"。这是和第一股力量相反的,以反歧义为目的的力量。根据这条原则,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可能说得多,最好是每一种意义都只能由一种表达方式来表示,以减少自己解码时的困难。语言活动要有效地进行,须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