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教师类
(1)【◆题库问题◆】:[多选] 根据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B.探究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A.信息技术教育
B.探究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参考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的条件之一是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内的记录没有记满()。
A.3 分
B.6 分
C.9 分
D.12 分
A.3 分
B.6 分
C.9 分
D.12 分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
(3)【◆题库问题◆】:[单选]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如可以通过道德讨论的方法、活动性道德教学模式、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的道德热情;(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本案例中法律主体有哪些?(2分)初三学生王某平时特别贪玩,经常瞒着父母逃学,学习成绩很差。班主任薛老师采用罚站、罚抄作业等措施均无效果,最后建议学校开除王某,理由是王某的成绩可能会影响学校中考的升学率。学校采纳了班主任的建议,将王某开除学籍。
【◆参考答案◆】:本案例中的法律主体有王某、班主任薛老师、学校。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
(5)【◆题库问题◆】:[单选] 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其本质特征。这种方式称为()。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6)【◆题库问题◆】:[单选]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D.完善学生的人格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D.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7)【◆题库问题◆】:[单选] 工业社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A.阶级性
B.封闭性
C.生产性
D.个别化
A.阶级性
B.封闭性
C.生产性
D.个别化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工业社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作定义,第三步叫作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助产术
【◆答案解析◆】:略
(9)【◆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_________________和终身学习。
【◆参考答案◆】:能力为重
【◆答案解析◆】:略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做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他老毛病又犯了,老师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家长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原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参考答案◆】:第一问: (1)教育学: ①校长的做法是对的。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②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班主任的做法如“厉声叫”“生气”“推出教室,关上教室门”均违背了学生的受尊重的权利。 ③教师是学生的交往者、合作者、朋友、知己,均表明教师的做法错误,校长的做法是对的。 (2)教育心理学: 由材料分析可知,小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为了引起班主任和同学的注意,满足自己归属与爱的需要。而班主任忽视了他的这种需要,因此校长对班主任的批评是对的。 (3)义务教育法: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更多遵循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学生外边站着”属于变相惩罚,“不让学生上课”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校长的做法是对的。 第二问: (1)教育学: ①班主任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小伟的人格,对其进行耐心地教育,联合其家长一起做工作,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可以运用契约法或惩戒法,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校正。 ②班主任应该关注和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与小伟好好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导小伟积极归因。 (2)教育心理学: ①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一员、有归属感等。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小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他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在积极的行为中获得需要的满足。 ②小伟应以学习为主要职责,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谦虚听取老师的意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他应该积极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允许的话,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行为想法出现时,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考生全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