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题库
【◆参考答案◆】:①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②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兴、观、群、怨”
【◆参考答案◆】: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叶燮的)“理事情”说
【◆参考答案◆】:《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之分别。对自然之物而言,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对社会事物而言,理是道理,事指发生的事件,情指人的感情。诗歌虽是抒情的,但不排斥理和事。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歌诗合(),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参考答案◆】:《与元九书》
(6)【◆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美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更需要()
A.情感的色彩
B.感性的描写
C.理性的光辉
D.华丽的词采
A.情感的色彩
B.感性的描写
C.理性的光辉
D.华丽的词采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参考答案◆】:A, B, C, D
(8)【◆题库问题◆】:[单选]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参考答案◆】:"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