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蕴

【◆参考答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参考答案◆】: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一真法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与理不通。"一真法界"一词,指的是万物的"法性"。万物的"法性",若不与万物同在(万物俱),怎么能称作万物的"法性"呢?具体地讲,"法性"是指"共性"。一切法具有的共性,每一法都该具有,若一法不具其共性,就不成其为一切法的"共性"。这一切法的"共性",在佛教中被称作"法性"。"法性"是终极真理,无生无灭,遍及众生万物。"如如不动"是法性不变之义。"遍及一切"成为万物的法性,从具体的事物讲,人有人的法性,瓶有瓶的法性。若人无人的法性,就不能成为人,若瓶无瓶的法性,就不能成为瓶。"生灭无常"是具体存在的属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属性。人有生死指的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人的法性指的是一切人类,共性的人,抽象的人。作为共性的人,抽象的人,是一总体的抽象的存在,不生也不灭。又如瓶中的虚空,与瓶俱在,依瓶而有,瓶破,瓶中的虚空也不存在。法与法性的情况也同瓶与瓶的虚空一样,法与法性,相依并存,不一不异。"不一"是说,法与法性不是一个东西,法是现实实有,法性是本空。空、有性质怎么会一样呢?"不异"是说,法与法性并非异体,法不离法性,法性不离法。如"色"是法,"色空"是色的法性。故"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如法性的存在,只是与事物的现象对立的存在,并非实有存在,故"空也空"。在大乘佛教中,"法界"无一例外都指"空性",从究竟义上讲是"法性本空"。把"真如法界"看做与"万物"相离相异的存在,是非常错误的,几乎可以说是对法性空理一窍不通的表现。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暇满

【◆参考答案◆】: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5)【◆题库问题◆】:[单选]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有()
A.四苦
B.八苦
C.以上皆是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二无为

【◆参考答案◆】: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见十二真如条。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参考答案◆】: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八小成就和八大成就?

【◆参考答案◆】:八种小成就:明目、速行、隐身、飞行、透视、长寿回春、点金、差遣神鬼。"明目法"就是透视功能,透视地下矿藏,可以隔墙、隔山看东西。"速行法"就是轻功类的速行法。"隐身法"可以用咒语把身体隐蔽掉,使别人看不见。还有"飞行法"、"透视法"。"长寿回春法"就是返老还童法。"点金法"即点土成金。拿一块石头,拿一根草,就可以变为黄金。"差遣神鬼法"就是用咒语调遣鬼神办事情,差遣神灵。以上是世问八种小成就。八大成就:化物、分身摄物、随意化现生物和器世界、随意行处、变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杀如意、主宰万物。化物,即随随便便变化,就像《西游记》中随便可以变人、变房子、变物;分身摄物:一个人可以变化成千千万万,到处可以看到这个人;随意化现生物和器世界:生物就是变成动物或一个人或另一个人,器世界就是把山、水、城市、村庄变成庙宇等;随意行处:意到身到,一个意念,你想到什么地方,马上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变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杀如意、主宰万物……改变天地气候。这是大成就。但这些都是世间成就,不是最高成就,最高超世成就是"幻身"和"光明心"成佛。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

【◆参考答案◆】: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则会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中间也没有什么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所谓的“开天目”和佛教的“开悟”是一回事吗?

【◆参考答案◆】: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无论显宗、密宗,所谓"开悟",指的就是见道开悟,即见性开悟,是经过修资粮道、加行道,破除见惑,明见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这种定中智是无色相如虚空无分别境界,也就是无色相意识境界,并非眼睛看到什么东西。所以,经论中称见性开悟境界为"无相虚空"境。外道和气功师宣称的所谓"开天目"或"开慧眼"指的是一种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特异功能。因为他们宣称所谓"开悟"的标志是"看见特异景物和光,听见特异声音"。既然"见光"、"闻声"就不是无意识、无色相虚空境界,怎能和佛门的"见性开悟"相提并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